【詩人心事】何當共剪西窗燭

羅秀美 |2009.06.22
2606觀看次
字級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此詩寄託了對親友深切而悠長的思念,是情致動人的抒情短章。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詩人,長於絕句、律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擅用典故。最為世人傳誦的是悱惻纏綿的情詩,尤其是以「無題」為名的組詩。然而此詩之樸實自然,不用典不起興,可說是李詩中的秀異之作。

此詩是詩人於唐大中五年(八五一)在四川梓州擔任幕僚時所作。首兩句以問答方式敘寫詩人身在異鄉的孤寂,一開始即提到「君問歸期」,說明身在異地的詩人也對歸期念茲在茲,但非常遺憾的是只能給出「未有期」的答案。欲歸不能的無可奈何之情躍於紙上。詩人身處巴山夜雨中,眼見秋雨漲滿池塘,牽動詩人無限的羈旅愁思。

後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喜悅,以反襯今夜的孤寂。於是,詩人再以問答表達他對妻子濃濃的思念。他問道:你我何時能再重新聚首,深夜秉燭長談?到時再告訴你今夜秋雨與我深刻的情思。將眼前況味化作他日話題,兩相對比,虛實相生,更添韻味。

此詩不若李商隱其他用典過多的情詩般難以索解,反而清新自然,跌宕有致。

李商隱曾應聘至四川擔任東川節度史柳仲郢幕僚。李商隱一踏入仕途即困於牛李黨爭,終生鬱鬱不得志。八五二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

李商隱仕途多艱,妻子早逝,心境自是悲涼。到了四川之後,他斷絕與外界的來往,與同府幕僚亦無交誼。由此可知,李商隱心中必有無限哀愁,其中怕是隱含著對於現實的憤懣與絕望吧。

是以,詩人只能將他對於遠方妻子濃烈的情思,完全寄託於來日的設想中,「何當共剪西窗燭」,便道出了詩人渴望與知音對話的心願,只有如此遙寄未來,今日巴山夜雨之淒楚乃有超脫之可能。

自此,「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成為無數後人心目中最美好的遙想,試想置身於今日之苦楚時,卻能擁有對來日相聚的無限憧憬,其中之婉轉有致,足令人低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