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駢體與譯經體

林伯謙 |2009.06.18
988觀看次
字級

佛經翻譯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高峰,而南北朝也是唯美文學最鼎盛的時代。北朝魏收與溫子昇、邢卲並稱「三才」,《北齊書.魏收傳》載邢卲批評魏收偷竊江南任昉之文;魏收聞而反擊:「伊常於沈約集中作賊!」可見辭采質樸,富有剛健氣質的北朝文風,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已逐漸往華豔靡麗的方向靠攏。

當此情勢,即便佛典漢譯早有文質之辯,而明白通暢、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譯經體」,至鳩摩羅什也宣告成立,但前此譯經偏尚文麗者,如三國的支謙,亦無法像文人那樣隨意極貌寫物,窮力追新;且譯場遍及南北,譯文並不像南北文風能夠顯判剛柔。譯經主要是將本土所無的經典譯出,或是認為前譯有缺失而重翻,目的並不為與翰苑辭林爭色競豔。

此外,譯梵為華,尚有其不得不為新文體的特殊處:一、梵語常見聯綴十餘字而成的名詞,且文句反覆陳說,不厭其詳,頗不便於文章偶對隸典。二、主譯者多非漢人,僧傳雖屢稱譯經高僧通嫻漢語,明悟超群,但總不如文人搦管和墨,下筆揮灑的捷便無礙。三、經藏宣譯,首重精確,又為普及大眾,務須流暢明白,主譯者固然為了契合士流,每宣一經,皆有助譯潤飾,但也無法貴巧斲實,背本忘源。

因此若以蕭繹《金樓子.立言篇》所下的定義:「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則「譯經體」明顯是「筆」而非「文」。

然而「譯經體」畢竟是在駢風流行的時代確立,即使無法像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所云:「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然其文字整飭,宮商諧和,以四個字的偶式句居多,即是取法於駢文之處。

佛典宣譯,非僅為解行而已,還要便於口誦心維,如《八大人覺經》云:「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釋氏要覽》卷上「出家人事務」條也引《三千威儀經》說:「出家所作事務有三:一坐禪;二誦經;三勸化。」所以慧皎《高僧傳.僧叡傳》云鳩摩羅什譯《法華經》,欣然贊同僧叡改「天見人,人見天」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即是注重駢體音調的莊穩優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