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 衛生紙的前世今生

十五 |2009.06.15
510觀看次
字級

現代人如廁後有講究乾淨柔軟的衛生紙擦拭,但在古代造紙技術發明前,富貴人家的廁所雖能考究,但拭穢物還是很簡單,使用的材質是小竹皮、小木片,用完後洗乾淨下次再用。這種小竹木皮,一般削成籌子狀,所以叫做「廁籌」,又叫廁簡、廁橛、廁篦、廁簡;已使用的汙籌,稱觸籌;未使用乾淨的為淨籌。

依文獻資料看,印度使用廁籌的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中國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始自三國,唐僧道世所著《法苑珠林》裡載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酘酘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證知三國時期已有使用廁籌,也因此有了廁籌由印度僧人傳入,並隨佛教的傳播而推廣開之說。

上周文章中曾提到晉朝石崇家廁所中有兩婢女手持「香囊」,裡面裝的就是「廁籌」。北齊文宣帝如廁時,也曾叫大臣楊愔「執籌」。

另《南唐書‧浮屠傳》載:「后主與周后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小有芒刺,則再加修治。」意思是說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面頰檢驗品質,看表面是否光潔滑爽,其敬僧之誠可知。

紙張發明後,由於價格較貴,也由於傳統的「敬惜字紙」的禮教,所以如廁一般仍用竹籌,到元代就有了以紙拭穢的記載,《元史‧后妃傳》寫到元裕宗徽仁皇后奉事太后至孝:「到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軟以進。」

明朝時,有了管手紙的機構部門││「寶鈔司」;而到了清朝,民間已多用紙拭穢了,如在《紅樓夢》有段劉姥姥拉肚子,要兩張紙就解衣的故事,說明當時使用手紙拭穢是很普遍了。

依上文約略歸納,魏晉南北朝多用廁籌,唐宋則以廁籌與手紙並用,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明清開始普遍使用手紙,也就是無文字的手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