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立委槓上國稅局,一名盡忠職守的海關官員,居然因不買立委的帳而遭調職,後來在輿論壓力下恢復原職;前交通部執行秘書也可能因為被主管認為「發言不當」而遭調職,部會的說法是「增加職務歷練,使工作豐富化」。
如今,部分鄉鎮市機關出現「租官」、「洗官」,期賺退休金情事,鄉鎮市首長對這些調升職的說法,是「適才適用」、「勇於任事」等。
不論什麼說法,都看不出有什麼意義。調職當然是主管的職權,公務人員只有接受,但這些官話民眾無法接受,表面上似乎是四平八穩,但仔細一想卻覺得千瘡百孔,甚至連給社會一個完整的說法都沒有,更顯示權力的傲慢,及鑽法令漏洞的有恃無恐,而這樣的現象長久以來一直存在,卻無制衡、改善之策。
或許一些似是而非、掩飾的官話,並沒有引起極大的反彈,但在民眾心中卻不斷地產生負面效應,如果情況不改善,當這種負面效應變成另一種反對的動力時,社會的反彈力道會超乎想像,政府不能不慎,必須嚴肅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