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新移民,還是遠從其他地區來的義工都很喜歡為愛奉獻。
記者李祖翔攝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大陸和印尼有沒有生命教育?即使沒有,也能學!
位於台北縣石碇鄉的永定國小有十一位義工媽媽,其中五位是外籍配偶,四位來自印尼,一位來自福建,為了走進小朋友世界,得到更好的溝通,她們認識生命教育課程,也從中釋放閉鎖自我,放開心胸當慈母,也當孩子的人生導師。
印尼的吳加麗說,因為想和小孩溝通,所以加入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舉辦的彩虹志工團,雖然備課很辛苦,也還在學華語,「但小朋友會以媽媽是彩虹志工為榮,而更愛和我講話。」吳愛珍則說,自從到學校當義工後,認識更多小朋友,才發現自己的小孩沒有不聽話,「透過當義工,當老師,我會願意接納孩子。」
陳愛珍跟吳愛珍長得很像,戲稱是來自印尼的姊妹,她對生命教育印象深刻,她說:「印尼的大人和小孩子地位分得很仔細,大人很專制,小孩子不可能和大人互動,沒有選擇親近的權力,但台灣卻有,而且當義工後,感情更融洽。」吳彩菊則是因為老師很照顧孩子,做義工當作報恩,沒想到和孩子的溝通也變好。
從福建嫁到台灣的陳梅金因工作繁重,小孩就讀第一年,她從未踏入學校半步,婆婆怕親子關係惡劣,她才到學校當義工,結果今年收到的母親節卡片很不同,平常很獨立的女兒知道媽媽有在為她付出,所以不再是應景的客套話,取而代之的是出自感情的文字,也讓媽媽察覺到她變得比以前還快樂。
擔任解讀生命教育的義工能這麼愛不釋手,義工媽媽鄭月理說,原因在於有太多感動,「感動是奉獻的動力。」義工改變很多人的生命,有被拱上台演行動劇的,有從內向變成敢於表現的,而就算過去沒有這些觀念,或者礙於經濟不能接觸正向生命教育,但「過去沒有,不表示現在不能學。」她們體會到美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