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前,先指著書名教孩子認字,通過測驗,才能聽故事。小孩覺得媽媽的考試像遊戲,好玩又有挑戰;而且,自己努力贏來的故事特別好聽。
趁著假日午後,我與四個孩子一起進行「親子共讀存摺」的紀錄表,雖然每一張共讀紀錄,只需要花二、三十個字完成,但若每個孩子讀五本書的話,全部加起來,可真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了。
我們五個人,就這樣花了一整個下午,完成所有的共讀紀錄;心裡非常滿足,但也讓人感受到不小的壓力。 (尤俠/圖)
加強深度和廣度
透過這一次閱讀活動,我也開始思考,或許對孩子來說,閱讀的「量」並不是重點,因為在我們家裡,閱讀活動一直大量且持續進行,差異在於,之前我並沒有為孩子寫閱讀存摺紀錄。
在紀錄過程中,我一邊思考,接下來,我可以如何調整我們家的親子共讀模式?如何與孩子把一本書讀透?並引導他們發覺書中的細節和趣味?我想,這或許是我接下來應該要努力的方向。
偶然間,我看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副教授田耐青,在書中寫下自己與女兒共讀的分享,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故事,處理多次,效果相乘。」
她利用自己對多元智能理論的專長,從故事書中衍生出許多親子互動的遊戲。例如:在說故事前,先指著書名教孩子認字,通過測驗,才能聽故事。小孩沒有壓力,覺得媽媽的考試像遊戲,好玩又有挑戰;而且,自己努力贏來的故事特別好聽。此外,他們也透過錄音、問答、戲劇演出等方式,加深閱讀的深度,並提高共讀的樂趣。
這真是個好方法,如此,我可以將孩子在閱讀過程或討論中,所出現的對話、想法、創意記錄下來,並從中發現孩子的進步。
和孩子「玩」閱讀
除了加深與孩子共讀的深度與廣度,我還可以改變模式,分別與四個孩子中的兩人共讀一本書,讓Sabrina的分享與討論,作為弟弟妹妹的示範;讓Victoria的童言童語,激盪出好玩的故事接龍;另外,如果我們能挑個好玩的劇本,演個有趣的故事,應該也很棒!
公司裡有一位同仁告訴我們,她兩歲的兒子,有一陣子特別喜歡《小貓頭鷹》和《我爸爸》這兩本圖畫書,因為當她在與孩子讀這兩本書時,有語調的變化,還有遊戲可以玩。有一陣子,孩子每天至少要讀五次才肯上床睡覺!她發現,透過重複閱讀和遊戲,孩子開始發現書中的細節,指出書裡好玩的地方,還自己發現了《我爸爸》的作者在大樹後面藏了三隻小豬和小紅帽。
雖然這個孩子還不會認字,但某一天,他突然自己翻著書,學媽媽的語調,有模有樣地變成說書人。相信這是親子共讀過程中,給媽媽的最大回饋了。
看了這些有趣的經驗,您是不是也蠢蠢欲動,迫不及待想要與孩子進入書本的世界,一窺究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