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雋綜合外電報導】根據統計,非洲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健康服務是由宗教非營利組織(FBO)提供的,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前香港衛生署長)上任後,更積極尋求與宗教非營利組織重新建立合作關係,共同增進世人的健康福祉。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項題為「重視有用資產:在尚比亞和賴索托王國計畫、了解、轉化和吸收宗教衛生資產」研究報告顯示,估計目前宗教非營利組織擁有非洲衛生基礎結構的百分之三十至七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對愛滋病毒與愛滋病護理治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例如在賴索托,基督教醫院和衛生中心提供約百分之四十的愛滋病毒護理與治療服務;尚比亞近三分之一愛滋病毒與愛滋病治療設施也由宗教非營利組織運作。
該報告強調,要實現二○
一○年全面普及愛滋病毒預防、治療、護理和支援目標,須鼓勵公共衛生機構加強與宗教非營利組織合作,而不同宗教與私立和公共衛生部門之間也須加強協調和交流。
美國艾莫雷大學不同宗教信仰衛生規畫主任蓋瑞甘德森說,宗教衛生資產與公共系統透過參與技術結盟,開闢了類似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徑。衛生、宗教和文化規範與價值確定了多數非洲人尋求衛生的策略,而衛生決策者對宗教發展也有影響力。
報告負責人呼籲在宗教和公共衛生領袖之間加強對話和行動,包括撰寫宗教和公共衛生文獻,開辦正式課程、聯合培訓、資源共用,以促進雙方相關組織機構的交流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