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繪本作家李瑾倫上月十九日於惇敘工商、二十六日於木柵高工,以其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同學們分享「生命美學」。
很多人都對「作家如何尋找靈感來源」感到好奇,拜科技所賜,其實部落格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試著將生活裡的大小事記錄下來,不論是圖畫或文字,不論用任何形式,也許現在都只是靈光乍現的瑣碎片段,但或許未來有一天,這些點點滴滴就會成為創作的能量來源。

姑且不論未來是否有可能成為作家,其實這些片段就是珍貴的生命紀錄,幾年後再回頭去看,都值得玩味再三。更何況,如果沒有記錄留存,也許某些往事,就不會再記得了;某段美好光陰,就像沒發生過一樣。
如何捕捉生命的美
以《子兒吐吐》這本兒童繪本為例,故事描述一隻名叫「胖臉」的小豬,有天不小心將木瓜籽吞進肚子裡,原本「胖臉」不以為意,但是同學們都在他背後竊竊私語,於是他開始擔心頭頂上可能真的會長出一棵樹,因而產生種種幻想。
這本書的靈感來自類似的成長經驗,從小時候自己圓滾滾的臉頰開始,作為故事主人翁「胖臉」發想的起點;也因為曾經吞下橘子籽,被哥哥嚇唬隔天會長出一棵果樹;最後以長大後、在職場中遇到的人際關係困擾作為延伸,把這些經驗串連起來,便成了《子兒吐吐》這本書。
創作過程中,彷彿是對心情的抒發,當決定要將「胖臉」畫進書裡的那一刻起,就是對過去那個因為胖臉而害羞不已的小女生的道別,往後就能大方地說:「嗨!沒錯,那個胖臉就是我!」
在面對有如「胖臉」所遭遇的閒言閒語與人際關係問題,不但重新思考,也將更有力量和勇氣。
在嫁給獸醫後,完成了《動物醫院三十九號》這本圖文書,則是另一人生階段的紀錄。看到每天獸醫院發生的大小事,一個完全不同的視野在眼前展開:動物的生老病死、被遺棄的貓狗、流浪動物的處境等,或者是寵物美容、兔子剪牙這些有趣的事,一篇篇的作品也因而誕生。
這些創作都來自日常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不可能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與眾不同的生活經驗,就看你怎麼捕捉、怎麼描繪,用心觀察人生中許多稍縱即逝的美好風景,創作就像是自我對話的過程,也是對每段人生不同的領悟。
創作即是未完成式
擔任政大駐校藝術家的兩個禮拜期間,在展場的牆壁上做畫,創作有關英國留學時的記憶。其實從一踏進這個學校時,展覽就已經開始了。每天與同學們走來走去、忙著佈覽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成為展品的一部分;如果這些畫面,能引起某個人的興趣,留在他腦子裡繼續發酵,那麼這個展出就有全新意義。
這個留存在某人記憶裡的時刻,不需要現在就要求一定要有什麼定義或價值,因為等到有一天,該開花結果時它就會綻放,不過會在哪一天發生,任誰也不曉得。
在這個展覽中,有一塊刻意在牆上留下的空白,不讓油漆刷滿。這不是瑕疵,而是因為一項未完成的作品,可以在觀賞者的想像裡慢慢完成,變成全新創作。你可以把它變得完全不一樣,也許會跟作者初衷背道而馳,都沒有關係,因為創作就是一項「在進行當中、等待被完成」的未完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