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製衣董事長蔡昭倫在企業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他曾是大明星宋岡陵的另一半。雖是承襲父親一手打下的家族企業,但蔡昭倫七十八年當選的「青年創業楷模」絕對實至名歸,因為他民國七十年在美拿到企管碩士學成歸國後,三月向公司報到,迎接他的是六百萬的赤字:「不但如此,主要幹部還一個個出走。」
出走的原因其實跟他毫無關係,負責採購的堂兄出去另起山頭,銷售經理回香港,財務副理又去美國:「發生這樣的事,我也不想,只能面對它,處理它,把賠掉的六百萬變成賺九百萬。」這不就像從零開始白手起家的創業一樣?
能反敗為勝,是因福星製衣的堅強後盾使他順利的在美國找到兩個超級客戶,而本質中的寬厚、自信在隻身闖美國做生意也有加分之功,雖一再自謙是「運氣好」,但這反敗為勝的故事廣為人知後,天下雜誌還頒給他「天下十傑」的榮譽。「我瞭解,企業的寶藏是人脈、商機與人才。」他從不當自己是過客,甚至自認高人一等,總是溫和有禮,謙和有情,一再的表示自己努力不夠,智慧也不足,治軍更不嚴謹,明明該修正、該訓誡的事,始終說不出口,「我一輩子對任何人都沒說過重話,再不行的人,我都給他機會。」他自嘲的笑起來:「我可能陷入一種迷失,無魚,蝦也好,無蝦,蝦殼也好。」朋友都喜歡他,跟這自我解嘲多少有點關係。
一位事業夥伴形容他,蔡昭倫屬於開放型的人,對人接受度較高,這種個性特質對海外事業最有幫助。融入當地後,利用在台灣先進的專業知識,加上海外人才及人脈的在地化優勢,很容易建立一個「聯合軍團」,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乘數效果。
他自己也發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成就了許多心中的夢想。「福星製衣」因單價高、製工考究且生產加工複雜,可以說是成衣界重工業,在客戶眼裡呢,「福星」是值得信賴的兩個字,客戶總對他說,要找好衣服,福星最優先:「但是,成衣畢竟不是高科技,受到潮流的衝擊,我們的客戶雖不會跑,但並不保證不會倒。」
處理的辦法,簡單說來,還是「除舊布新」四個字,事業格局來自於創新:「而且每一個成功率數字的背後,關鍵往往不只是專業,更在於態度。」他認為到市場打天下,專業性是必要配備,因為若產品不好、管理制度未健全,根本就踏不進去,想擴張版圖、複製成功,在地化的態度就成為關鍵。
福星製衣目前的經營策略,是將營運中心設在台灣,工廠設在菲律賓、柬埔寨,在當地生產後直接銷往歐美。「事實上,不僅福星公司,台灣多數的紡織業者,都已採取『根留台灣、國外生產』方式。」他認為,一定要找出一條符合產業生存的路,如果在台灣無法發展,因為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個行業都一樣。
做個領頭人,技巧是什麼?「身為大家庭的大家長,熱忱、義氣與服務是我的準則,大環境變化愈快,我們愈要凝聚向心力、增加認同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