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在這波不景氣中,平價產品大行其道,例如平價便當、打折出清產品的「暢貨中心」愈來愈多,量販店推動的自有品牌,被當成省錢之道,占營收比重節節上升,甚至連保險業也推出所謂的「十元保單」。
這令筆者想起汽車銷售界的冷笑話。早期汽車分為歐規版、美規版,前者因歐洲人講求實用,所以配備平實,比較陽春,美國人則財大氣粗,配備豪華;到了台灣錢淹腳目年代,有的沒的、需不需要的配備全部裝上去,奢華得不得了,稱為台規版,諷刺意味十足。
國產車仍延續台規版「風格」,但近幾年銷售數字下降,也開始推出少量平價車,尤其印度塔塔汽車公司,成功研發售價僅約新台幣七萬兩千元的低價車,搶進新興國家市場。
「平價」不只是低價,消費者選擇商品固然要價廉,卻不表示品質可下降,而是選擇「品質價格比」最佳的產品。塔塔汽車也許太低價、功能太精簡,但台灣的國產車,若不拿掉有的沒的配備,勢必沒市場競爭力,畢竟平均月薪兩萬五千元的社會新鮮人,買不起國產車。
世界人口六十五億,約有四十億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經濟學家粗估,全球平民每年的購買力約五兆美元,近來成為大型跨國企業兵家必爭之地。
日本政府察覺到這股平民消費趨勢,在最新公布的「製造業白皮書」指出,企業應推出精簡功能、降低售價的高品質產品,「必須認清中長期的市場發展趨勢,重新建構國際生產體系」,強調「日本企業應製造能讓更多人買得起的商品」,其實不但是買得起,還要買了不覺浪費、不需要的功能少,才是「價格實在」的商品。
日本大廠為抓緊平民商機,已著手推出只有加熱功能的陽春型微波爐、簡易型冷氣、低價數位攝影機等商品。這讓筆者想起以前買了一台錄放影機,功能繁複,根本用不到,結果甚至只用來放DVD,後來換購一台「放影機」,功能非常陽春,反而實用性高。
媒體報導,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商機在哪?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體認到「平價才是王道」,產品功能「夠用就好」。這就是筆者的想法,功能「夠用就好」,將家電太多複雜而不必要的功能去除,讓價格回歸大眾可負擔的價位。
台灣企業眼光要放遠一些,必須淘汰「台規版」,先在國內生存,才能再進一步拓展國外市場。
陳樹林(苗縣後龍/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