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管寧割蓆」的故事並不陌生。故事中,管寧專心致志、不為外物所誘惑的形象,符合了傳統中國人的典範。它能流傳到現代並且為人所熟知,也表示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的教育意義。
只是,當我認真的開始看待這個故事時,卻有不一樣的想法。若人人都像管寧一般對新事物冷漠以待,那麼,史前遺蹟、考古工程大概都永不見天日了。在鋤田時,挖到了本來不該出現在土地內的東西,對其不理不睬,未免有些不近人情。對週遭事物保持好奇心以及關注,有什麼不好?況且,華歆當時只是個少年,這件事情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而世人因此把華歆的所作所為看成是追逐名利的表徵,未免過度延伸。
大家對管寧和華歆的印象,只因為這個故事來決定,頗為以偏概全。他們之後的發展又是如何呢?史上關於管寧的記載比較少,因為他是個隱士;而華歆後來官至相國、司徒,卻嚴以律己,廉潔清貧為世所公認,史稱他「素清貧、家無擔石之儲」。平時吃粗飯、穿粗衣,以至於魏文帝看不過去,還曾經下令要給他的家人們做新衣服!
而華歆官至司徒時,向天子舉薦管寧,當了太尉以後又上書準備讓位給管寧。可見華歆對當年管寧割蓆的事,非但沒有耿耿於懷,而且還以其大度的胸懷舉賢薦能。
因此,我們都錯怪華歆了。他若不愛讀書、整天分心,豈能因淵博知識而官至相國呢?他若貪財,那為什麼在那個奢侈荒靡的時代,他卻廉潔清貧?
其實,這跟《世說新語》有很大的關聯。
《世說新語》的成書背景在魏晉南北朝,一個講求標新立異、放任曠達的奇特時代,其內容也不能免俗地符合當時社會風氣來撰寫。例如這個故事,管寧「不瞧金子一眼」、毅然決然「割蓆斷交」,其率真果決,必為當時人所稱許。這本書的每一篇,故事性極強,讀來生動、有畫面;但是,不夠全面,沒有詳實嚴謹的歷史作支撐。正如同此篇中的華歆,若非在史書上有記載其當官之清廉,恐怕一輩子翻不了身,遺臭萬年。
不過,要做到完全客觀與公正,本為不易。因為作者都是具有主觀想法的,所以每本書所陳述的角度不同。也因此,才能激盪出中國文學史上許多精采的文章、作品。世說新語,仍不啻為使後代一窺魏晉風氣的好作品,只是,不能抱著其中故事必為真實的觀念去讀,而須以欣賞文學的角度,來品嘗這份雋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