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以色列古文物局本月初在防盜行動中,發現疑似第二聖殿時期出土文物中最早的文獻。
以色列國家古物局防盜部門副主任巴圖拉表示,這份文件是無價之寶,增添了歷史物證,披露兩千多年前猶太人在自己土地上的生活概況,以及聖殿被摧毀後,猶太人流亡的艱苦歲月,直到以色列建國。
這份檔案書寫在埃及紙莎草上,文中特別提到「四年以色列毀滅」,考古人員推測,可能是指西元一世紀,以色列對抗羅馬帝國失敗,第二聖殿被摧毀;也可能是指二世紀時巴爾‧柯赫巴反抗失敗,以色列從此歷經長期流亡。
古物局防盜部門主任賈諾說,這份文物是在防盜行動中被發現,而非在考古時挖掘出來,因此還將送到實驗室分析,確定真偽。同時,有關單位仍在調查是誰非法擁有這份檔案,目前從耶路撒冷到巴勒斯坦,都有人企圖兜售這份珍寶。
相傳西元前一○一○年,所羅門王開始在摩利亞山(今聖殿山)建設聖殿,歷時五十餘年才建成,用以存放約櫃、諾亞方舟等聖物,西元前五八六年,巴比倫王摧毀了聖殿,趕走猶太人。直到西元前五三八年,波斯王滅了巴比倫後,猶太人才被允許返回,並獲得歸還的五千餘件聖殿物品。
西元前五一六年,猶太人在第一聖殿原址補建第二聖殿;西元七十年,猶太人起義,羅馬王鎮壓,將重建的聖殿焚毀,只留西牆一段牆基,後人收集殘石,在牆基壘出一堵牆。
羅馬時期,每年十一月九日聖殿毀滅日這天,才准許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到聖殿西牆遺址祈禱。飽受苦難的猶太人面對聖殿的殘垣斷壁哀泣,「哭牆」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