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劉兆玄在颱風季前視察各地去年風災復建、治水、防汛等工程,不是進度牛步化,就是發包率偏低,顯見執行力不佳,劉揆要求限期提出改進計畫。
馬政府執政滿周年,各方對施政滿意度有不同的解讀,持平而論,到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人民對政府滿意度不可能會高,這是可以理解,不過,檢視馬政府最大的問題,是在於執行力。
過去政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重金禮聘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多次來台,為政府官員授課,也提出台灣如何邁向下一階段的建言,尤其他提出國家經濟發展分為生產因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及富裕導向四個階段,但今日台灣尚停留在「投資導向」,難怪台灣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最新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會較去年狂掉十名(第二十三),顯然官員早已忘記大師當時的耳提面命,而且就算沒忘大師指引的方向,關鍵還是執行能力、效率與決心。
所以台灣競爭力降低,主因是政府的執行力,而執行力不佳因素有工程規畫急就章、缺乏全盤考量,法令僵化,考評制度沒落實,執行單位主管沒魄力,基層公務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及執行者專業能力不足等,因此目前雖然不斷推動多項重大建設,但受到舊官僚體系與舊思維束縛,及法令規章沒有修正,而且許多工程進度嚴重落後,中央與地方官員互踢皮球,甚至扯上政治陰謀,模糊了問題焦點。
事實上,執行力就是競爭力,想提升執行力,除了要改善缺失外,應建立強有力的監督與考評制度,並落實權責與賞罰分明,營造出勇於任事的組織文化,更重要的是,領導者必須展現決心與毅力,馬總統、劉揆不僅要宣示,更要以具體行動讓人民(特別是公務員)清楚知道,政府要提高執行力是玩真的。
李武忠(北縣中和/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