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情花意】百穀最先登--蠶豆

菲爾 |2009.05.26
653觀看次
字級

春末夏初,是蠶豆上市時節。新鮮的蠶豆顏色碧翠,味道清香,口感又滑又嫩,風味極佳。

蠶豆起源於西南亞和北非,根據《太平御覽》,它由西漢出使西域的張騫引入,中國四川最多,其他地區也有栽培。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蠶豆的出土。

根據《本草綱目》載,蠶豆的「豆英狀如老蠶,故名蠶豆。」蠶豆另有別名,叫佛豆(《益部方物略記》)、胡豆、南豆、馬齒豆、豎豆、仙豆、寒豆、羅漢豆、夏豆、秬豆、川豆等。

蠶豆可被烹調成美味的菜餚,又可製成零食,深受歡迎。清代的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新蠶豆之嫩者,以醃芥菜炒食,其味極佳。」

醫學研究顯示,蠶豆含有蛋白質、粗纖維、各種礦物質、維生素等,又是低熱量,可說是營養豐富的綠色食物。

除了可供食用,它的莖葉可以當作肥料,花、種子和殼還可入藥。傳統醫學認為蠶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功效包括止血、利尿、解毒、補中氣等。《本草從新》記載蠶豆的功效為:「補中益氣,澀精,實腸。」《農書》則寫:「百穀之中最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飯充饑。」

蠶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南宋楊萬里的〈蠶豆〉:「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沙瓶新熟西湖水,添累分嘗曉露腴。味與櫻梅之益友,名因蠶繭一絲絢,老夫稼圃方雙學,譜人詩中當稼粟。」

清代葉申夢也有〈醉花陽.蠶豆〉:「種向中秋收待夏,久歷三時也,花吐宛如蛾,莢宛如蠶,形肖難畫。自來題寫憐應寡,僅誠齋詩話,欺蜜複欺酥,甘軟相兼,佐我盤餐雅。」

無論當小菜或是零食,蠶豆有多種吃法。比如蠶豆炒鹹菜、煮蠶豆飯、燒蠶豆荀絲湯等等。魯迅先生的茴香豆,是文學史上著名的閑食。

雖然蠶豆美味,不過蠶豆症患者絕對碰不得,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