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長廊】WC文化

十五 |2009.05.25
605觀看次
字級

廁所,極為重要的地方。英、美因廁所功能多元,有叫「TOILET」、「WATER CLOSET」,「WASHROOM」和「RESTROOM」,所以在台灣有稱洗手間、化妝室、盥洗室,不過,最「自作聰明」的,是將廁所簡稱為「WC」,常聽到「我要去WC」,甚至只比個「WC」的手勢,不必開口,馬上就能意會,台灣「WC文化」,真是很「文化」。

追本溯源,中國古來「廁所」之名因多建於屋子側面,所以叫「廁」;又因多以茅草搭成故稱「茅廁」、「茅房」,書面語叫「溷」,污濁骯髒之意;一般也可稱為「廁」,如《史記.項羽本紀》就有「沛公起,如廁」的記載。「廁所」還有個名字叫「廁圊」,如《法苑珠林》記載:「各作廁圊,給人便利。」「圊」是「清」的意思,《釋名.釋宮室》提到:「廁或曰圊,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

秦漢時為積肥之需,廁所常和豬圈相連;到了魏晉,富貴之戶開始注重廁所裝飾,官宦之家還有極盡奢華者。如《晉書.劉實傳》記載:一次,官高位重卻自持甚簡的劉實到訪石崇家,欲如廁,看到內有紗帳,被褥華麗,婢女持香袋,便急退出來,笑謂石崇:「誤走進你的內室了。」石崇說:「是廁所。」

《晉書‧王敦傳》也提到:「石崇以奢繫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申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照記載有十餘個婢女侍候人如廁,每上一次廁所,更一次新衣,其奢華可見。

廁所不必要豪華,但乾淨寬敞是必要的,現代化的廁所,設備完善,不至臭氣沖天,但它是需要使用者共同維護的,有人說要看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文化」高低,就去看他廁所的淨穢程度,此語不差。

佛教將廁所稱為「淨房」(乾淨之房)、「雪隱」(蓋雪,清淨之意;隱,退隱處),皆有淨潔隱處之意,大家不妨從名稱上去思惟其意,共同維護這個「進去三步緊,出來一身輕」的「大解脫」之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