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
作者:陳義芝
出版:九歌
《邊界》是陳義芝的第七本詩集,講究詩的音質、情感的流露,人間縈繞的歌聲,化成永遠的啟示。他的詩,是一種風采像因緣,是浪漫主義的延伸,抒情傳統的擴張。
陳芳明說,他可能是同輩詩人中最具浪漫主義特質的一位。如果把他放在台灣的抒 情傳統,那種拘謹卻雍容有度的風格,確實帶來了無盡的喜悅。這種詩風很難命名,稱之為邊界詩風,庶幾近之。
廖咸浩說,悲傷與無常所反襯下的情欲,總是金底而鑲著黑邊。如果依精神分析論 者拉崗的說法,在全無依憑時,主體懸擺(dangling)於虛空中,反利於證成道身於「病徵」。而「懸擺」正是詩人此刻的絕境與化境。
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許達夫成功抗癌黃金實踐篇
作者:許達夫
出版:時報出版
他是一個醫生,也是一個癌症病人。六年前,他罹患直腸癌第三期,拒絕手術化療,被預測活不過三年。如今,他整合中西理論,獨創雞尾酒自然療法,輔導過數千名癌症患者,自己更成功跨越了「五年存活」的門檻,成為抗癌、治癌的最佳見證!原是腦神經外科名醫的許達夫,在親身經歷抗癌過程後,深明各種醫學立論皆可截長補短、去蕪存菁、互相為用,在本書中,他完整公開罹癌六年來力行自然療法的經驗總結報告,解析癌症治療的面面觀,以及各種不同癌症的整合療法,也提供更多科學實證與臨床經驗,指引讀者如何從身體到心靈,強化自身的抗癌療癒力量。
該恐懼?還是該貪婪?
———從股市大師傳奇,學恆久不變的獲利心法
作者:陳柏宏
出版:大是文化
心理學家說,「貪婪」與「恐懼」是騙徒最常利用的兩個人性弱點,巴菲特說投資,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問題是,我們怎麼克服人性的弱點,精確判斷出現在該恐懼?還是該貪婪?作者根據國外研究機構挑選出來的二十世紀十二位公認的投資大師,敘述他們從小到大、從年輕到成名的故事,剖析他們奠定投資大師地位的經歷,發掘出共同的特點,就是:堅持幾點簡單原則,在最驚險的市況下和其他殺出的投資者反向操作,因此能夠在谷底迎向長期又驚人的豐厚報酬。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
作者:蔡政良
出版:玉山社
拍攝《阿美嘻哈》的人類學家futuru,在以紀錄片保存阿美族生活文化之外,也以文字記錄他與都蘭的結緣故事,以及阿美族人如何恣意地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協調出創造力與活力。他和他的一群都蘭兄弟們,在都蘭感受變動中的「蘭調節奏」,經歷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年祭的海祭活動中下海,卻被水母電得遍體鱗傷;第一次硬撐著跳完舉花傘插番刀的kulakur舞後,腳抽筋;第一次拿魚叉刺魚,卻只叉到一隻有刺的小河豚……雖然出糗不斷,卻在汗水與淚水中茁壯,在石堆滿佈中努力冒出新芽。
心,無法審判
作者:佐藤幹夫
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
以一位十七歲殺人犯真實案例為基礎,探討心理醫療與法律上的各種問題。二○○五年二月,大阪的一所小學發生了一起校園喋血案。加害人是一名十七歲少年,經過兩次精神鑑定,都診斷少年在人際關係和社會性方面具有「障礙」。少年司法和司法精神醫學將如何面對這起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在釐清殺意、行凶動機和責任能力這些問題時,將遇到什麼難題?本書以旁聽公開庭和深度採訪以律師為主的案件相關人員為基礎,力求真實呈現當時的實際情況,探討社會必須提供怎樣的條件才能讓少年事件的加害人真正贖罪和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