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違者強制減招 引起大學、講師反彈 外語學院認為不公平
【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歧視講師?教育部最近要求各大學校系在六月底前提出報告,講師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三十,否則明年強制減招三成。這項要求引起大學反彈、講師恐慌,尤其是講師比例向來偏高的外語學院。
「講師難道不是老師嗎?為何要歧視講師呢?」靜宜外語學院院長謝國平質疑。他說,基礎語文強調技能及扎實訓練,語言講師就能勝任,而不需要高深研究。教育部做法,會讓學生以為講師是「次一等」的老師,很傷人。
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表示,政大外語學院雖符合教育部新標準,但外語學院講師較高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早期阿拉伯、土耳其、斯拉夫籍的博士人數少,其次,語文的學習是從零開始,請博士來教還不一定教得好。
陳超明說,以哈佛、耶魯、柏克萊為例,他們中文課程也以講師為主,且教得很好,顯示這些名校也不見得迷信學位。以政大為例,學生每年選出的優良教師就有不少是講師,若視講師為「二等」,對他們並不公平。
輔大外語學院目前尚有部分系所的講師比超過成,但表示會在一兩年內降到三成以下。外語學院表示,院內有十餘位非常資深、也廣受學生好評的講師,過去他們注重教學,才忽略了要用研究來升等。
也有學者認為,國內的升等多半是看發表什麼研究報告,而不看教學方式改良、教案創新等,與國外不同,對語文教師不利。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從九十一年就開始要求以「校」為單位,講師不能超過百分之三十,如今則是細部要求以「系所」為單位,政策制定之前,都請大學表示意見,但並沒有人反對。
何卓飛表示,新設大學在升格時,都已經調整師資比例,花比較高的成本來聘教授、副教授,一些老牌大學也應起直追;且不是今年不合格、馬上就要求減招,要等到明年六月第二次提報仍然不符標準,才會強制在一百學年減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