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治療指引」出爐 提出平穩血壓四大要訣 提醒特別注意收縮壓變化
【本報台北訊】據統計,四十歲以上民眾,每三點五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國內三大醫學團體昨天公布台灣本土首部「高血壓治療指引」,修訂心肌梗塞、糖尿病等患者高血壓治療標準,並提醒高血壓病患特別注意收縮壓變化。
「高血壓治療指引」集合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高血壓學會等多位專家,參考國際臨床試驗結果及本土治療經驗,提出平穩血壓四大要訣:積極降壓、早晚記錄、低鈉生活、複方治療。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指引撰寫小組召集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表示,過去民眾認為血壓值大於一百四十/九十mmHg才是高血壓,高血壓治療指引中,對於心肌梗塞、冠心症、陳舊性腦中風、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等病患,採取更嚴苛的標準,血壓若大於一百三十/八十mmHg,就是高血壓,需積極控制。
江晨恩說,血壓值每增加二十/十mmHg,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就加倍。反之亦然,測量結果較高的數值為收縮壓,每降低二m
mHg,就降低百分之七的心肌梗塞、百分之十腦中風的發生率。臨床顯示,收縮壓比舒張壓更重要,如果前者一個數據偏高,更應該謹慎以對。
治療指引也明確指出,測量高血壓應以坐姿測量血壓為診斷標準。白天血壓應比晚間血壓還高,如果夜間血壓比白天還要高,那罹患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比率將是一般人的兩倍。江晨恩強調,每天睡前量血壓,並記錄下來,才能協助醫師做出正確評估,做為開藥參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江福田表示,國人外食多、吃重鹹,以一餐自助餐為例,白飯、煎菜脯蛋、滷海帶豆乾、炒青菜,再喝一碗味噌湯,鈉攝取量超過三千mg,一天的鈉攝取量,幾乎吃掉三天限制量,加上蔬果攝取不足又少運動,許多患者血壓無法達到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