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總醫師答應後,竟然加碼幫阿燋買一個大蛋糕,而阿公也快樂地唱生日歌、許願並吹蠟燭,高興地跟安寧團隊成員及看護小姐,互道幸福人生四件事-我愛您、謝謝您,對不起,跟珍重再見,還拍了一堆照片,要留給他的孫女。
晚上,阿燋阿公的孫女調班成功,又帶了一個蛋糕來為阿公慶生,而阿燋也樂得又跟他的孫女,再一次、又一次的互道幸福四件事,並拍了許多照片留念,才滿意地帶著微笑入睡。
即將過生日的阿綸阿公,正好當天早上再次醒過來。他努力地把正壓呼吸器拿下來,跟圍在床邊的家人說:「我想回家看一看…」
「好,我們會帶阿公回家。」家人們口徑一致地回答。
「我想,這一次我真的不行了…」
「不會啦!阿公,您的病快好了,要加油。」大家依舊口徑一致。
「你們要…,趕快帶我回家,我好想回家,看一下也好…」阿綸氣喘吁吁,虛弱地說完後,他的兒孫們,卻沒人敢跟阿綸阿公說真話,只能呼應地說:「好,我們會帶阿公回家的。」
雖然大家都知道,阿綸阿公可能沒辦法捱到生日,卻沒人敢提議要幫阿公提前慶生,或跟阿公拍照留念等,只有或站、或坐地看著他。回答也是千篇一律「阿公,您的病快好了,要加油。」或者是「等阿公的病好一點,我們就要帶阿公回家了。」
就這樣,阿綸的病房內,雖然擠滿子孫,但氣氛冷冷的。而每當阿綸阿公想說話,才開口說:「我…」時,家人馬上說:「阿公,您好好休息,等病好了再說,我們都幫您加油喔!」
「我…,唉…」氣息已弱的阿綸阿公發言被阻擋多次後,只能無奈皺著眉頭,再度閉起眼睛。
就在當天深夜,這兩位老阿公相繼過世。
隔天中午安寧團隊會議時,志工法師說:「我覺得阿綸阿公,雖然兒孫成群地隨『侍』在側,但卻是最孤單、寂寞的阿公。」
「嗯。」護士小韻點點頭說:「並不是有一堆親人站在身邊,就表示不孤單。」
「因他的心靈,完全被家人的『善意』所隔絕,這才是即將往生的人,最苦悶、又無助的地方啊!」
「甚至絕望呢,因為到死,病人最後的努力與願望,都被家人用自以為是的『善意』隔絕,甚至被刻意『忽視』。」
「唉,家人這種一廂情願的關心方式,有時反而阻撓往生者,完成最後心願,徒留遺憾。」
「隨便向即將往生的人承諾,卻無法實現,不是很好。」法師繼續說:「所以,對往生者的承諾,很重要。」
「這正是當前社會大眾,必須加強生死教育的地方,那就是│尊重。」
「如何讓大家懂得尊重『死者』、或尊重『即將往生者』,其實跟尊重『生者』,都一樣重要?是生死教育最急迫的課題。」(下)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