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來臨,吃粽子「勿過量」,如何選擇成了一門學問。
市面上的粽子大致可分為台灣口味的燒肉粽、港式口味的裹蒸粽、江浙口味的湖州粽、客家粿粽及口感QQ的鹼粽。其中以裹蒸粽的熱量最高,一個約一千大卡以上,重約一斤,內餡有金華火腿、叉燒、五花肉、鹹蛋黃、蝦米、干貝、綠豆仁及栗子等,多為膽固醇較高的食物,應酌量攝取,且要數人分食,才不會攝取過多熱量。
台灣燒肉粽可分北部粽與南部粽:北部粽是將糯米先炒過後,再包入瘦豬肉、香菇、蝦米、鹹蛋黃等餡料於粽葉(竹葉)中蒸熟,類似油飯,口味較重。一個兩百克重的北部粽約有五百至七百大卡的熱量。
南部粽主要餡料以生糯米混合花生,內餡有五花豬肉、麻竹筍、香菇、栗子、蝦仁、乾魷魚及鹹蛋黃等,粽子包好用水煮,口味與香味較北部粽清淡,一個兩百克重的南部粽約有五百大卡;南部粽多半會灑上大量花生粉與醬料再食用,花生粉屬油脂類,限制油脂的人(如高脂血患者)應酌量攝取。
江浙口味的湖州粽,外形為長條狀,有鹹與甜兩種口味;鹹的為鮮肉粽,通常以糯米與五花肉為主材料,一個熱量約四百大卡,由於內餡肥肉比例較高,不適合高血脂患者;甜口味的湖州粽內餡為豆沙或棗泥餡料,若內餡先以豬油拌炒,一個熱量約六百至八百大卡。
因餡料含醣類與油脂比例偏高,較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倘若吃了醣分較高的豆沙粽,其他主食類食物(如白飯或麵條)要少吃,基本上要注意「食物代換」原則,並注意所食粽子的份量是否超過一餐的主食量,切勿暴飲暴食。
至於客家粿粽因體積小,餡料熱量較低,一個熱量約兩百五十大卡,而鹼粽也因體積小,每個熱量不到兩百大卡,不過若要沾果糖吃,熱量會提高,糖尿病患要注意,若要沾糖吃,要酌量或以代糖取代。
提醒享受美食也要注意營養均衡,一般而言,粽子的熱量大多偏高,且纖維質普遍不足;另外,粽子的主材料為糯米,較不易消化。建議以分食的方式來吃粽子,並搭配高纖的蔬菜一起吃,多加咀嚼,幫助消化,就可健康歡喜慶端午了。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營養師 李佩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