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十歲的小恩(化名)彈得一手好琴,雙手在琴鍵上跳動著,完全不像是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其實他曾讓家長、老師傷透腦筋,但在藥物、行為治療下,學習力、人際相處皆有明顯的改善。
小恩的父親說,兒子一歲大時,手腳不協調、容易跌跌撞撞,到了三歲半上幼稚園時,常常離開教室後一去不復返,不高興時突然翻桌子、推椅子,讓老師同學很困擾。
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像小恩這種狀況,就是注意力不足症候群(ADHD)、常被稱之為過動兒,因無法專心、組織力差,常被認為「自私、頭腦簡單」,也易在求學、人際關係上挫折連連。其實問題出在他們大腦皮質前葉前端,細胞之間神經傳導物質缺乏。
小恩父親說,原本堅持不讓小恩吃藥,擔心藥物副作用,讓孩子長不高,而選擇買許多育兒教材,又求神明、試過按摩等偏方,為了消耗小恩精力,常常一起去登山、騎單車等體能訓練,不過大人累得半死,孩子一樣活蹦亂跳、橫衝直撞。
直到在馬偕醫院的家長團體治療課程中,慢慢認識藥物的安全與成效,小恩父親才發現自己原來的觀念是錯的,透過藥物及行為治療,小恩更專心,成績變得更好。
贓汝芬表示,「中樞神經活化劑」藥物的安全性已有五十年的驗證,如再配合行為治療,其治療成效可達百分之六十八。
臧汝芬強調,像小恩這類病人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獲得改善,對於過動、衝動、敵意、社會關係、成績表現,包括寫字都有明顯的效果。但對偷錢、說謊、頂嘴、破壞等情緒表現,則不一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