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走「投」無路,還是走「頭」無路,哪個才對?
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說法,「走投無路」是形容「陷入絕境,無路可走」,也作「走投沒路」,「投」有投奔、投靠之意。
元代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淋得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
《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現在不知吉凶如何,急得他『走投無路』,恨不能立時插翅回去。」
但也有人寫成「走頭無路」而引起爭議,或許你會以為這是「投」、「頭」同音才寫錯的,事實上「走頭無路」也有出處,並不能算錯。如:
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十四回:「趁著那沙威火焰,潑風也似的真罨過來,眾人魂不附體,『走頭無路』。」
問題是「走頭」如何解釋?「走」,在古文是「逃」的意思,而「頭」則是尾詞,無意義,我們常用如:有看頭、外頭、甜頭等,因此「走頭無路」也是無路可逃的意思。
雖然「走投無路」和「走頭無路」,在古書上兩種寫法都有,基本上我們仍以「走投無路」為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