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昨為五四運動九十周年,藝文界百人在國家圖書館館舉行活動,同時由主持人楊照、中研院院士李歐梵、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柯慶明,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五四論壇」。三位論述者對於五四反求諸己的批判精神,給予肯切的評價;他們一致認為,五四吸引一代代後人和它對話,是因為事件本身的質量、及具備的某些精神魅力,才能如此。
陳平原著重於一九四九年以後,國、共兩黨是如何各自發展出與五四的特殊對話關係。
他以大陸為例,每十年作為一個斷代,透過報刊史料的考察整理發現,每個時代對五四的討論都不是歷史的討論,而是時勢的、借古喻今的討論。
李歐梵也認為,關於五四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為五四運動長久以來經歷了一個被意識形態政治化的過程,而今他也感受自己正在經驗另一種「重新發現五四」的過程。
而自陳「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台大」的柯慶明教授,則強調了台大對五四精神的繼承,而被主持人楊照戲稱為一種新的「五四台大論述」。柯慶明以為傅斯年、毛子水、殷海光等五四人物留給台大豐厚的精神資產,而那也正是當時台大中文系的學生刊物《新潮》發刊詞所揭示的:「為了社會的公義,自由地發展個人」的大學精神。
最後三位講者也回應了過去學界對五四的某些批評,並對於五四反求諸己的批判精神,給予肯切的評價;他們一致認為,五四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後人和它對話,的確是因為它事件本身的質量、以及它本身具備的某些精神魅力,才可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