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中,由於摩竭陀國有毒蛇傷人的事件,故頻婆娑羅王請求佛陀降伏毒蛇,佛陀對毒蛇說法,讓它了解自己前世是個大富翁,卻慳貪刻薄吝嗇不施,連一粒米也不捨得布施給乞丐,反又惡口罵人,因而今世為毒蛇身的果報,墮入畜生道受苦不已。毒蛇後來在佛陀面前懺悔並奉行佛法,最後命終得脫毒蛇之身,而投生到忉利天。
關於慳吝不願布施而受報的例子,《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提到,佛陀有一次托缽經過一戶人家,家中的狗卻對佛陀大聲吠叫,佛陀便跟它說:「汝由未悟,見我乃吠。」名叫商佉的狗聞佛說法後,便悶悶不樂的躲在檀香座下。輸迦長者剛好要外出辦事,看見愛犬商佉悶悶不樂的伏在檀香座下,得知乃因沙門瞿曇的緣故,故而轉往祇樹給孤獨園。
長者來到佛所後,便問佛有關愛犬商佉的往昔因緣。佛因怕長者聽聞此事,反更加懊惱無法忍受故本不說,但長者連問三次,佛陀才說:「此犬汝父『兜儞野』身,於過去生慳貪嫉妒不行惠施,貪惜財物不信三寶墮畜生中,今犬商佉是長者父。」輸迦長者不敢相信,故佛陀對長者說,若不信可回家詢問。長者回家詢問愛犬後,更對著牠說如果真是父親,可否再給個更確實的證據?商佉便從地下挖出「四大鐵甕,滿中盛金瓶盤雜器」。看到珍寶後的長者,深知確為其父故相信佛陀,即前往佛所聽聞佛法後歸依了佛陀。
以上的兩則事例,皆因「慳貪不捨」而墮入三惡道中,《出曜經》卷二說:「分檀布施,持戒忍辱。不生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惱。受天人福,漸近泥洹。」所以,人們在世間的慳貪或布施等業行,皆是決定我們能否往生善道或不墮三塗的關鍵。大師提倡在人間修行的人間佛教,即是幫助大家脫離苦道的法門。故《迷悟之間》〈自我調適〉提到:「人家嫌我們瞋恨心重,我要調適自己,用慈悲心來與人和平相處;人家嫌我慳吝不捨,我要調適自己,用樂善好施來和人廣結善緣。」
我常提醒佛學院的同學:「外在物質的布施固然重要,但內在精神的喜捨更是可貴。」佛學院正是一個藉著人我互動的學習中,來捨掉我們內心慳貪瞋恨,而得到佛法感動歡喜的一處淨土,因為「能夠自我調適的人,無論生活、感情、經濟、處世,都能有另外一番的境界」,而在自我調適喜捨的當下,亦正是自我內心淨土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