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季弟
讀懂名句
讀書的方法,閱讀、朗誦、練字、做文章等四項,每日都不可或缺。
名句故事
這是曾國藩對兒子曾紀澤每日學習的四項基本要求,而且對於文章要高聲朗誦,曾國藩有一個堅持:「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意思是說,有些文章如果沒有透過大聲朗讀,便無法體會其中的雄偉氣勢,有些文章則必須輕聲吟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
曾國藩對「看書」閱讀書籍、「讀書」朗誦文章,有精闢的見解。他說:「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閱讀書籍就像子夏所說的,可以知道自己所缺乏處,朗誦文章則是可以幫助記憶文章的內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對現代學生的學習,是個很重要的啟迪。
至於練字則是「切不可間斷一日」,要持之以恆,不但要寫得好,還要寫得快。曾國藩認為自己就是因為寫字不夠快,所以吃虧不少。做文章,從詩、律賦、古文、駢文等文體,都應該要嘗試,曾國藩覺得一個人做文章的風格如果沒有儘快確立,過了三十歲之後,就不會有長進了。
新說名句
清朝中葉的沈起鳳,是一位精通詩詞、戲曲、古文、小說的作家,他寫了一本《諧鐸》,內容蒐羅了許多小故事,非常富有哲理,我們來看看其中一篇。
從前有人叫徐樅,是個孤兒,因為家中貧窮,到了該讀書的年紀,自然進不了私塾,所以到一個名叫「月聲庵」的僧寺中寄讀。
寺中有個奇特的和尚叫印源,念完經後如果得空,便會靜靜坐著聽徐樅高聲朗讀書籍,甚至會供應一些小點心。當徐樅表達他的感謝時,印源總是說:「您是讀書人,這裡簡陋,希望不會怠慢您。」
徐樅後來考上秀才,夜裡還是一樣讀書,但是印源卻不像過去那麼注意聽了,即使徐樅去拜訪他,印源也很少答話。有一年,徐樅考上舉人,前來月聲庵道賀的人很多,印源卻不露面。準備進京參加進士考試的徐樅,經常在夜晚努力用功到天亮,然而印源卻生氣地說:「你就像驢子叫、狗叫一樣吵,最好離這遠點!」徐樅很吃驚地問他為什麼。
印源回答:「您起先都讀古代聖賢的格言明訓,我很敬佩您。自從您做了秀才後,讀的全是膚淺、了無新意的文章。現在您雖是舉人,讀書的內容卻愈來愈粗俗,真是不堪入耳。」
徐樅解釋:「師父您不懂讀書的竅門。學童時要從《四書》、《五經》入手,長大一點時則讀《史記》、《漢書》、《楚辭》,以及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大家的文章,才能考中舉人。現在要學八股文,才能考上進士呀!」
印源聽了之後說:「原來儒家與佛家不同。佛家追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儒家卻是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徐樅聽了說不出話來。
沈起鳳是在諷刺清朝科舉制度,讓讀書人變得只重視考試要讀的八股文,但八股文卻不是做學問的基礎。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