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即將於六月七日開展的「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互為主體—怎麼辦〉主題,呈現謝英俊多年實踐的建築理念與實際成果,透過影片、物件、文件與裝置媒材,他將展場轉為溝通場域,讓觀眾看見建築成為一種有力的社會行動,實地改善災區民眾生活,同時深入觸及弱勢族群居住問題。過程中,他以建築師及個人身分,突破在地侷限,將建築化成行動,以身體力行的直接行動回應其他地區,實踐「外交」。
謝英俊常年以極少預算為少數與弱勢族群作協力造屋。他不但是建築師,更是建築社運份子,他運用協力造屋方式,將造屋權由專業廠商手中奪回,由居民自行組成合作社,使建屋費用降至約市場價格的四分之一。
在這過程中,即是以「工」為計算單位、互換,讓這些建案與主流市場區隔開,藉此達到對人的基本工作權、生存權的尊重。協力造屋不僅止於DIY,而是透過開放建築,讓社區居民高密度地參與協作,進而建立社區共同意識與主體性,且由於開放兼容不同地域的建築特色與彈性,自然產生多樣化建築文化內涵。
謝英俊一九九九年因應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災後重建計畫,進入南投日月潭邵族災區協助重建,帶領邵族人以環保材料與簡單工具自力造屋,在極低經費條件下完成社區重建,隨後並協助數個部落完成災後土石流危險地區的遷村案,總計三百餘戶。二○○八年,中國四川發生五一二大地震,謝英俊及其鄉村建築工作室成員,協助四川偏遠山區災民重建農房,至今已啟動一千五百餘套農房重建,相關工作仍持續進行中。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將於六月七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普里奇歐尼宮邸舉行。用「外交」為主題,探討台灣透過當代藝術介入其他地區的方式與可能性,並進一步探討台灣身分認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