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來這個社區,距國中、國小雖遠些,但步行路程也只需十來分鐘,右鄰跟我一樣屬新住戶,是一對中年夫婦,育有兩女一男,大女兒讀國中,二女兒及小兒子都念國小,太太每天清晨五點左右騎機車出門,聽說是去早餐店幫工,先生是書籍中盤商,生意往來靠電訊,不太需要出門,家事好像都是他在料理。
平常一早,他以略帶沙啞的嗓音,大呼小叫地叫兒女上學,拉開一天生活的序幕。開始有些受不了,但看到他像陀螺似屋內屋外轉來轉去,催促三個睡眼惺忪、拎著書包邊披衣邊打呵欠的兒女上休旅車,匆促載送他們上學的慌亂畫面,讚嘆取代了厭煩。
這名先生曾跟我吐苦水說他好累,我趁機勸他讓孩子自己走路上下學,他說不放心;我曾從某報家庭版剪下一篇寫陪孩子走路上學好處多的文章給他看,希望他從陪孩子一起走,他僅回說:「我會參考看看。」
有一天我問小姊弟:「為什麼你們不自己上下學一定要爸爸載?爸爸太累了。」他們回說:「有啊!我們想自己跟路隊一起走,可是爸爸不准,一定要載我們,還常害我們遲到。」
近年來,幾乎所有家長都接送孩子上下學,「不放心」是一致的說法,可能是愛護孩子心切,加上對社會治安欠缺信心,但就因父母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做,所以什麼都「幫」孩子做,結果剝奪了孩子從「做」中學習生活自理的機會,變成「生活白痴」。
孩子長大後,有的肯放下身段從頭學起,能獨立生活,有能力撐起一個家,只是學習過程艱苦些;有的養尊處優慣了,既彎不下腰也學不來,「宅男」、「宅女」即這樣製造出來的,父母健在,尚可依靠,一旦都走了,便成社會問題,怎能不令人擔憂?
盼望現代的家長能依孩子的成長階段,「捨得」讓他們做些他們「能做」且「該做」的事,讓他們從做中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來日才活得有自信、有尊嚴。
李應命(雲縣斗南/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