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逸事】搖頭丸 電腦手

謝武彰 |2009.04.26
521觀看次
字級



一般人想寫出一篇通順的文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寫出了洛陽紙貴的作品 ?我們也許認為,寫好詩、寫好作品,那是詩人、作家的責任。    (洪義男/繪)

然而,詩人、作家寫作品的時候,都是那麼胸有成竹?那麼行雲流水嗎?都是那麼一氣呵成嗎?那也不一定。

有時候,也許是行雲流水的。但是,有時候,知名的作家也會和一般人寫文章一樣,塗塗改改、舉棋不定,到頭來只得到一句詩。有時候,想破頭了還是把作品寫得零零碎碎,始終沒有辦法成為一篇好作品。所以,有「苦吟詩人」稱號的賈島,就曾寫詩描寫自己的創作情形,說:

二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除了賈島自己這麼說,金朝的著名詩人元好問也曾說:「郊島兩詩囚」,來描寫賈島和孟郊都是苦吟寫詩,想要把詩寫好,卻反而被詩困住、綁架了。

賈島和元好問的說法也許有些誇張,然而,也說明了創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天才型的作家,大多數的作者,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這種瓶頸。然而,窮則變、變則通,依然可以從困境中,走出另一條路來。

除了自己的努力,也有一些比較奇特的關於寫作的傳說和故事。除了偷詩應考,還進士及第的不良示範外,像苦吟詩人賈島,他會在每年除夕,把一整年來寫的詩放在桌子上,再擺上酒菜祭拜,說:

「這些詩耗掉我很多精神,現在應該用些酒菜來好好補償。」

相傳詩人張籍,有天拿了一大疊杜甫的詩集來焚燒,再把灰燼調和在蜂蜜裡,然後常常拿來喝,還說 :

「喝了這些,就能改善我的肝腸,寫詩就會大有進步。」現在看來,張籍的行為當然是不可取的。有病要看正牌醫生,符水哪能治病啊?寫不出詩來,應該增強自己的創意,而不是喝詩集的灰燼啊!

詩人楊巨源,在唐德宗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進士及第。然而,他的作品卻是在唐憲宗元和年間(西元八○六酖酖八二○)發光發熱,是當時的著名詩人。他寫詩格律嚴謹,不追求新奇,功力很深。然而,由於他整天搖頭晃腦吟詩,大半生下來竟然變成了習慣,到了晚年,他即使不寫詩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的搖頭晃腦。楊巨源並不是吃了搖頭丸,而是吟詩、寫詩的後遺症。

還有一個叫李翰的人,他除了進士及第,還擔任過翰林學士,也是唐朝的散文家。李翰不但文思如泉湧,文章的格局也很寬廣。然而,他如果遇到命題作文的時候,文思就堵塞住,根本就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

李翰晚年住在陽翟,常到縣令皇甫曾的府衙裡欣賞音樂。皇甫曾進士及第,本身也是詩人。詩人結交詩人,兩個人很談得來。李翰在縣府衙裡,每當靈感來的時候,就動筆寫作;當文思枯竭的時候,就彈奏音樂來舒緩情緒。

不像賈島用力苦吟,也不像張籍喝符水。李翰能寫就寫,寫不出來就休息,絲毫不勉強自己、一點也不苦吟,是IQ和EQ均衡發展的作家。

常常聽說現在有少數的作者,他們寫作的時候,有的人需要安靜的環境,有的卻需要邊寫邊聽音樂,有的人需要喝茶,有的人需要喝咖啡,如果缺少這些,就渾身不自在。這當然是個人的特殊習慣,但還好總算沒有人喝灰燼水了。

時代變化快速,原來的寫字變成了打字。唐朝楊巨源的不經意的搖頭晃腦,到現在大家經常打鍵盤,而衍生出「電腦手」的症狀了。時代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模式。只是酖酖詩的形式,完全不同了。

詩人,也愈來愈少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