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近日考古挖掘時,首次發現明代僧侶合葬石墓群,出土保存完好的青瓷風水罐,是鳳慶縣有史以來,首次發掘如此大規模、精緻的僧侶公墓群。
這座明朝時期的古墓群,位於瀾滄江流域、茶馬古道重要通衢,距離鳳慶縣城約四公里的劉家寺村。石棺墓葬有蓋有底,主體高三公尺,直徑三點五公尺,墓室有六十五個骨灰罈墓座,各有香爐浮雕面磚,後有一龕室,可開封,有銀錠形鈕和榫印;六十餘塊花瓶浮雕面磚,分四層排列整齊。
該墓群的頂部洞口被特殊墓室封口臼形磚封住,位於另一側的墓門和通道已被塌陷的泥土和水淹堵住,只能由頂部洞口進入墓室。
經考證,該石棺墓群屬明代時期的僧侶公墓,主體按石棺墓修築,六十五個四方形龕室,裡面是空的,顯示已遭盜墓破壞。目前,僅在墓底發現一個繪有水、魚圖案的青瓷風水罐,是唯一完好的器皿。
據載,古代只有佛教僧侶圓寂後才會採用荼毗(火葬)形式,並將骨灰罈安奉在公墓龕室;在棺槨陪葬「風水罐」,也是當地沿襲至今的習俗。
劉家寺村因寺院林立而得名,鼎盛時有四十多座寺院,被稱為「佛肅地」。 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從明代早期,就有不少客商及佛教僧侶來到順寧府(現鳳慶)聚居,至今仍遺存有佛塔寺院,最著名的是明代早期興建的明王塔;當地人也保留持齋念佛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