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教育部認為品德教育要往下扎根,規畫五年方案,將實施範圍向下延伸到幼稚園,針對五歲幼兒舉辦品格教育系列課程,從行走坐臥教起,還要教如何穿著、排隊、用餐,及參觀展覽、比賽等禮儀。
台灣的品德教育是加強,我每天上下班總是看到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明明機慢車必須兩段式左轉,但機車紛紛騎到內側車道和汽車爭道,險象環生,而指揮交通的警察也視若無睹;汽機車碰到斑馬線,也鮮少禮讓行人優先通過;上下公車很少人排隊,因為不搶就擠不上車。
另外,現在流行「嗆聲」文化,如果不教孩子「說話」,未來開口會不得體,例如最近有幾所國立學校管教學生抽菸,師長卻遭同學頂撞,反而讓問題嚴重化。
佛門有云「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就是說明行走坐臥之間,都要合乎威儀,吃沒吃相,站沒站相,坐沒坐相,這就是沒有生活的行儀,在佛門中,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禮儀,這些是自我善法的具體實踐。
《論語.季氏篇》:「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不學會禮儀,就難以有立身之處;《禮記樂記》:「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地有秩序,也就是禮的來源,而禮所訂的人類秩序就是五倫。
有專家學者認為,品德和禮儀從五歲教起,效果比教大學生更好,筆者認為,其實品德和禮儀教育要從家庭做起,家長當孩子還小時,就有責任教導養成良好的習慣,讓禮儀在生活中實踐。
而且,除了遵守五倫要義和實踐讀經教育外,還可以讓孩子練精氣神和定力來培養良好禮儀,例如我的外甥學習劍道,他本來很害羞,但是練了兩年後,現在整個人儀態莊重,很有規矩,禮貌也很好,常被老師稱讚。
此外,家長也需要再教育,現在家長多半寵小孩,任由孩子隨意穿著,連拖鞋都可以穿出門,看藝術表演、電影和展覽時,任由孩子吵鬧。
所以品格和禮儀教育,追根究柢還是要從家庭做起,孩子在家如果能行禮如儀,未來社會定能安定祥和。
真簧(台中市/教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