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間團體邀集大專青年及高中職學生討論「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希望擬訂「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草案,當成未來修法的依據。與會學生盼望學校多教導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學生表示,在校所學都是基本能力,建議應該從國中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高中開始發展,盡量找尋課本沒教的答案。
今年企業徵才,最重視的就是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的能力,足見學生能見微知著,是有遠見。
要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首先就不能有僵化的思維,但現行的中小學教育還是讓孩子做太多機械化的練習,除了正規作業外,還要寫一大堆評量,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和創造力。上課必須帶著好奇和興趣,才會渴望探索未知的事,《論語.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是這個道理。
前陣子有媒體報導,小學生答對了數學題目,老師卻批「錯」,只因為和書商習作的標準答案不同,我每天看孩子的功課,的確會碰見相同情況,例如每枝鉛筆賣五元,小明買了三枝,小明共花了多少錢?我們的想法是3×5或5×3均可,但「標準答案」要求五元要寫在算式前面,否則算錯,其實把三枝鉛筆攤開,每支五元,從第一枝數過來,不也是很合理嗎?
筆者的外甥女常問我化學問題,她說老師教的都聽不懂,因為要背很多公式來計算,所以我嘗試用自己以前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通常能獲得不錯效果,原因就在不以標準程序來教導孩子。
其實每個人的學習風格不同,根據赫曼的全腦思維模型,人的思維可以是理性的、感性的、細節的、概念的,對每個孩子的教學習適性化,就需要有不同的處置,不要凡事只求標準答案。
我剛教書時,考試時總喜歡出問答題,認為這樣才能考出學生的想法和程度,但改考卷時我後悔了,因為那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和精神,後來我開始出是非題和選擇題,有一次發完考卷,學生跑來跟我說,有一題答案錯了,我仔細研究,發現題目的確出得不好,因此統統送分,從此我的題目永遠多了「以上皆非」的選項。
教書這麼多年,我開始了解,其實人生有太多的「不標準答案」,要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就從創造不標準的問題和不標準的答案開始吧!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