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心--看歐洲】坐擁書海黑鑽石

滿謙 文‧攝影 |2009.04.06
461觀看次
字級

北歐的天空在下午三時多就已經黑得看不清楚對面建築了。十一月到丹麥弘法,佛光會余莉和燕梅極為有心的帶領我看看哥本哈根的市政建築,但天空實在太暗了,連四周的景色也無法辨識清楚,唯一最明亮的是街頭的皇家圖書館,在馬路的天橋上閃耀著像鑽石切面般的星光,余莉建議我一定要看看這座著名的「黑鑽石」圖書館,於是在嚴寒冷冽的冬天裡我們走向這座皇家圖書館新增建築。

乍聽到黑鑽石圖書館,始終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稱為「黑鑽石圖書館」?請問余莉,她說這棟是皇家圖書館新增的建築,建在丹麥哥本哈根市的河邊,黑鑽石的外觀由鏡面黑大理石與黑色玻璃帷幕牆構成,從上向下傾斜約八十六度的立面,以及一層向內退縮,襯托著南邊的港灣與西邊入口的水池、整幢建築物好像浮在水面的黑鑽石,反照著日光,閃閃發亮,遠看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黑鑽石,因此暱稱黑鑽石(The Black Diamond)。

我從外圍看到在黑暗中如鑽石閃亮的玻璃天橋,果真像黑鑽石,而親身進入圖書館內部更令人驚艷,敞亮明淨的挑高大廳洋溢著輕鬆愉快的氣氛,讓你情不自禁的想要立即進入館內和書本親近,兩部橫越中庭天井的電梯,不斷將人潮送往迎來,大片玻璃窗外的水道,船過無痕;而圖書館的使用者,在知識的殿堂裡細細閱讀,尋找心靈的安身立命之處……。這裡真是坐擁書海挖掘無盡寶藏的好地方。

緩緩地搭乘電扶梯直上中間連結的透明的玻璃橋,屋頂上是圓頂的燈飾,就是這盞圓頂的燈閃耀著讓來往的行人吸引上來圖書館,通過這一條橋,我們從最現代的科技新大樓也就是被稱為「黑鑽石」的圖書館,走入到古老典雅的舊圖書館,令我頗意外的是設計師能夠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一體,新舊皇家圖書館之間用透明的玻璃天橋連結古今,將古典與科技結合,任何人進到裡頭,都會感覺到它的輕盈與容易親近;雖然是座深富傳統的知識文化典藏機構,但是新增建沒有沉重的歷史、富麗的古典風格。如此的設計讓現代人可以穿越時空和古人對話,汲取如鑽石般的智慧,難怪這是哥本哈根市繁忙的生活中一個受人歡迎的焦點。

據了解丹麥皇家圖書館擁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它的興衰和丹麥王室以及國家的歷史息息相關。因為施行絕對君主制的弗雷德里克三世(一六四八~一六七○年在位)是一位好學的君主,對於中世紀的抄本尤其感興趣,甚至派人到愛爾蘭收集抄本,因此,圖書館應運而生。三百年後因為圖書館不敷使用,因此競圖評審選出最適合的建築設計,由丹麥建築大師拉森與Schmidt、Hammer設計的黑鑽石圖書館入選,當初競圖評審團對設計內容所下的評語是:「以簡單的方式解決了極為複雜的難題,所呈現出來的建築形式,既智慧地連繫了舊館,也彰顯了新館的獨特性。」

從典雅的舊館走回新館,我情不自禁的在玻璃橋上坐下來沉思,望著橋下來回的車輛,眼見點點的雪花飄落下來,分不清是回到過去還是現在,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三百年前的時光隧道,見到當年的那位好學的君主弗雷德里克三世的智慧光芒閃閃發亮,我衷心地感謝他的好學喜愛閱讀,方才有了這座皇家圖書館。

「終身學習」在丹麥不是口號,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丹麥平均每人借書率為世界第二高,而丹麥每百人寬頻使用率是OECD國家中第一。隨時讀書、學習對丹麥人而言,就像血液裡的DNA。丹麥人說:「我們沒有資源,我們沒有人力,但我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

難怪丹麥去年在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列名快樂國家的榜首,「終身學習,是丹麥人快樂的秘密之一。」丹麥人從圖書館中深入閱讀,萃取智慧出來,因此取用無限,因此「黑鑽石」果真是名符其實,它有孕含著豐富知識寶藏的隱喻,「黑鑽石圖書館」是丹麥人的智慧寶礦。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