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俗稱芋頭、芋艿、芋奶、芋根、土芝、芋渠、蹲鴟、芋魁等等,原產印度及東南亞,據考證大約在漢時傳入中國。

芋頭含有豐富的澱粉質,營養豐富,無論烤、蒸、燒、煮、炒等,皆可成美味佳餚;而製成「芋冰」也深受歡迎。
芋還可入藥,《滇南本草》說它:「味甘辛、性平,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
唐代詩人王維說:「香飯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菰米是當時一種珍貴的穀物,紫芋羹與青菰米相提,足見其鮮美。
「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這是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玉糝羹〉裡為芋艿寫的頌詞。他還提到烤芋頭的方法:「去皮濕紙包,煨之火過熟,乃熱啖之,則松而膩,乃能益氣充饑。」看來相當講究。
宋代陳達叟的〈煨芋贊〉說:「朝三暮四,狙公何為?卻彼羊羔,略吾蹲鴟。」原來,由於芋頭的形狀好似蹲伏的鴟鳥(一種兇惡的大鳥),《史記》裡把它叫做蹲鴟。明代屠本寫:「歉歲粒米無一收,下有蹲鴟餒不憂。」《山家清供》的「土芝丹」條下說:「土芝大者裹以濕紙,用煮酒和糟塗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取出。」
南宋詩人陸游〈閉戶〉有這樣一說:「地爐枯葉夜煨芋,竹覽寒泉晨灌蔬。」據說鄭板橋也喜歡吃芋:「閉門品芋挑燈,燈盡芋香天曉。」
雖然對百姓來說,芋只是桌上普通的菜餚,但在文人筆下卻如此珍貴,真要好好品嘗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