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背光的沉思者─微物語一九九九

陳義芝 |2009.03.27
674觀看次
字級

 ●楊伯林青銅雕塑

青銅雕塑的沉思者,楊柏林沒有訂名,也許因為清清楚楚就可以用羅丹(Auguste Rodin)的〈沉思者〉為名。

高中階段的勞作課,我在木板上浮雕過〈沉思者〉─屬於冥想的主題。相較於羅丹的作品,楊柏林的〈沉思者〉,右手不抵下顎而是側支在頰後,頭顱甚小,坐姿帶點特技表演性,背後還垂了一截像燕尾服的下襬。是不是有諷刺意味,暗示當代人小頭銳面又喜裝模作樣,我沒問過作者。

羅丹耗費畢生精力的《地獄之門》,取材自但丁(Dante Alighieri)《神曲》。但丁地獄九層、天堂九重的景象,與佛經說的「十六遊增地獄」、「二十八天」,東西輝映。佛經揭示的人間,有貪、瞋、癡、慢、妒毒;但丁的煉獄也有邪淫、貪饕、憤怒、嫉妒等罪愆。這種體系,超越了文學想像、哲學啟發,其繁複精微,不像是人的設計!

楊柏林這位當代傑出的雕刻家,寓居台北翠山,以造型藝術,表現他對人生及超拔於現實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他的〈沉思者〉的形象儘管有點「凡塵飄墮」,「不像一個占據空間的人,倒像以人的形式出現的一塊無法貫穿的空間」(借用Paul Auster語),畢竟有迷思的意境、審視自我的聯想。

人若要進行心靈訓練,就不能不經由冥想。大自然的冥想,是詩歌一大主題,與人間的情愛、欲望、失去同等重要;冥想是為了摒除現實瑣碎的事務,放下謀畫的那一顆心,進而進入天性、本覺的智慧。老子說棄絕巧利,見素抱樸,就是就個意思。大約十年前,傳承禪宗法脈的法鼓山教團,經由作家施叔青推薦,兩度邀我到農禪寺打禪三,當時我身在喧囂的傳媒江湖,因緣不足、慧識不堅,兩度都於禪修前夕脫逃。而今聖嚴法師圓寂,永遠失去向大師求教的機會了。

《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受訪時說:

讓我們最根本的意識─折磨、痛苦、憤怒和悲傷的種子,以及自小以來的感覺,全都停歇。每當我們重複這些經驗時,它就愈發茁壯。

要為快樂的種子澆水,不要栽培痛苦的種子。─摘自《從冥想中覺醒》

高僧說的是禪定,人心的終極目標。而眼前的我,仍在知識的風煙中奔波,距離淳樸渾沌的境界十分遙遠;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解除壓力,讓自己的生活回歸簡單,禪定而不謀畫,向光而不背光!(本專欄每周五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