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四面環海,擁有全台最豐富的海洋資源,而澎湖的海洋文化,也為這片土地寫下了獨特的民俗與歷史文化。
二崁公陀。邱麗玥攝

曾有澎湖居民笑著說:「我們是侯鳥,冬天飛回去,夏天飛回來…」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道出許多澎湖人,為了奮鬥而離鄉再返鄉的寫照。
澎湖群島包含上百個島嶼,其中澎湖本島面積最大,包含馬公市與湖西鄉。到澎湖,除了各式海產與美景,澎湖縣西嶼鄉一個人口稀少的村落,簡樸的古厝、聚落、藝術品、民俗文物,可以讓遊客飽覽澎湖聚落的美並感受村民的熱情。
古厝聚落 菜宅景觀
遊客自馬公出發後,可經過湖西鄉,通過跨海大橋,到西嶼鄉小門村,再經濱海公路,就可到達二崁傳統聚落。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二崁,在一九八九年被文建會列入文化保存計畫,也成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走入二崁,聚落範圍內數十間古厝建築,三合院,多處可見結合農作物栽種與住宅的「菜宅」。菜宅田大多位於住宅房屋旁,讓住戶方便為農作物除草灌溉。而菜宅的牆壁大多是以珊瑚化石的←←石堆砌而成。菜宅的牆壁圍住菜田,保護農作物,而且堆疊縫隙可以透風,不容易坍塌,形成獨特的景觀。
飛虎青龍 保護居民
在二崁,取代豪華博物館的,是保存了村民生活文化與社區文物的小型博物館。於館內陳列的文物多具故事性,其中兩面飛虎旗與一面青龍旗,據傳是百年前,為了保護二崁居民驅走瘟疫而繪製的旗。
此外,館內陳列了一個錐形的公陀,是以金門花崗石為材質。二崁聚落協進會理事長陳榮一指出,這個公陀對二崁居民具有重大意義。他解釋說,早年二崁村民依據習俗,需搭船回金門祭祖,但是旅途具風險,於是金門宗親將重達百公斤的公陀贈送給二崁居民,形同原鄉信物,讓二崁人於村內祭祖即可。
陳榮一補充說,公陀的堅硬,也象徵著二崁居民即使在外打拚,皆能突破難關。此外,館內的香爐、電土燈、老舊櫥櫃等生活器物,彷彿是村民生活史的縮影。
金瓜米粉 老外也哈
踏出小型博物館,在路邊的小吃攤上見到兩位外國遊客,詢問在二崁他們可以吃到什麼食物。村民邊解釋金瓜米粉的英文,邊討論如何在菜單上加註英文,二崁村民的熱情,處處可見。
除了金瓜米粉,紅色、橘色,或是綠色的金瓜米果,以土豆做餡料的土豆仁粿,與杏仁茶,都是這裡名產。至於赫赫有名的黑糖糕,甜而不膩,陣陣黑糖香味,讓人垂涎三尺,更是到澎湖的旅客,人手一盒的土產。
二崁傳香 驅蚊有效
除了體驗聚落之美,來到二崁,遊客還可坐下來彩繪二崁著名的傳香底座。二崁傳香是以野生植物「天人菊」、「艾草」、「山芙蓉」的莖葉研磨成粉,具有驅蚊功用。
而放置傳香的底座,當地人發揮創意,以高嶺土捏塑而成為船型底座,稱為大目船。遊客可自己彩繪大目船底座,不僅加深對傳統土產的了解,更能體會每一艘手製彩繪的船型香底座都是獨一無二的。
褒歌抒情 歌詞感人
除了動手製作做名產香底座,在二崁,還有熱情的村民,為遊客唱出一首首以閩南語發音的「褒歌」。當地居民說,褒歌的詞句內容反映出居民生活點滴,甚至可以用來諷刺或是抒發情感。
某一首褒歌的內容,描寫二崁女性思念離鄉背井的夫婿,卻必須讓他外出打拚的心情。褒歌的題材還可以用來祝禱,或是鬥嘴。在二崁褒歌館裡,吟唱褒歌的阿嬤,一遍又一遍為遠從台灣來的遊客唱著各種不同題材的褒歌。褒歌歌詞有趣而樸實,阿嬤不厭其煩的為感興趣的遊客獻唱,令人感動。
二崁聚落 保育生物
前往對澎湖的遊客而言,西嶼鄉二崁的獨特生活文化,豐富整這趟旅程的內涵。
離開了二崁聚落,遊客在返回馬公市的路途上,經過白沙鄉時,遠遠就可以看到澎湖水族館外巨型的海馬、螃蟹等海洋生物雕塑。水族館內展示的海洋族群,分布在海濱區、礁岩區與大洋區等三個區塊。
在海濱區,遊客可以觀賞到典型澎湖海岸、沙岸、岩岸,珊瑚淺坪等不同生態系中的生物,例如海馬、海葵、小丑魚與綠蠵龜等。其中,綠蠵龜大都因受傷或是肢體殘障,被人送到這裡做保育。
各類水族 同遊大海
在礁岩區,活珊瑚與礁岩池魚群點綴了海中世界。另外,還有色彩艷麗、造型獨特的獅子魚與櫻花勾。當遊客走過造型如深藍色隧道的大洋區時,沙魚時常會靜靜游過遊客的頭上,只要停下腳步,抬起頭就可以體會魚類在海洋優游的那份寧靜。
當遊客回到馬公市,在距離201縣道不到半小時的蒔裡里,可以看到蒔裡沙灘。澎湖縣府與馬公市在民國九十二年,以離島建設基金打造了新蒔裡沙灘美景。這裡的衝浪或是風帆船等活動,都是不會污染沙灘的活動。沙灘上遊憩中心業者說,或許遊憩中心可以用經費來打造,但是無可取代的是蒔裡沙灘六星級的景色。
各式商店 趣味橫生
在馬公市,若是不想在陽光下曝曬而想慢慢逛街,澎湖老街以及老街上的四眼井,是喜歡看紀念品或是散步的人,值得一遊的地方。四眼井又名四穴井,據傳開鑿年代是在元代。它的造型獨特,有四個圓形汲水口,也因此獲得四眼井這個名稱。
這個井深三公尺,是馬公市最古老的水井。而它的所在地,中央街曾經是馬公市街最繁榮的地帶。走在中央街上,細心的逛著每家商店,還能看到歌手潘安邦外婆的店。店裡賣什麼?這個答案應該讓澎湖的遊客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