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德滿都谷地,除了加德滿都之外,還有另外兩座古老與寺廟眾多的城市,那就是巴丹與帕德岡。
巴丹建於公元二九八年,人口約十五萬,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城市(早加德滿都四百多年),被稱為「藝術之城」,也是尼泊爾的佛教中心。
巴丹的杜爾巴廣場周遭,寺廟林立,走進廣場,只見前後、左右,到處都是寺廟,大大小小的寺廟,共有兩百多座,其中有尼泊爾傳統的尼瓦式木造多重屋頂的寺廟,也有印度錫克拉式全用石材建造的寺廟。
神秘又古老的文化發祥地
傳統的尼瓦式(多為尼泊爾尼瓦人所建)寺廟,屋簷及窗櫺,極盡精雕細琢之美,所以,巴丹才有「藝術之都」的美譽,也就因此,去過尼泊爾的旅客,在當地的導遊口中,都會聽到這樣地解說:「來到尼泊爾,如果你不來巴丹,就等於沒到尼泊爾;到了巴丹,而沒有到巴丹的杜爾巴廣場,你就等於沒到巴丹!」
巴丹是尼泊爾神秘又古老的文化發祥地,先有巴丹,而後才有加德滿都。這座在佛教領域中,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佛教古城,在十四世紀初的一次大地震中,幾乎將所有的建築全部摧毀,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有著歷史光環的佛塔與寺廟,大多是在十六至十八世紀時的馬拉王朝所建。當年的皇宮酖桑達里宮院和後花園,就坐落在杜爾巴廣場的東側,皇宮內御花園的各種建築,經過漫長歲月的剝蝕,雖已大多破敗不堪,但中庭內當年皇室所使用的沐浴池以及池壁週遭種種的裝飾及諸多神妖雕塑,仍然清晰可辨。由這些雕塑上,我們可以想像出當年帝王們在此沐浴作樂的情景。
杜爾巴廣場有一座用石材建造、由二十一個小尖塔組成的八角形的寺廟,為印度錫卡拉式的庫里須拿寺,有蒙兀兒建築的風格,堪稱為尼泊爾最美麗的石材建築。庫里須拿寺在建築上,內部有東方建築之實,牆壁上的雕刻,精緻而生動,人物與故事,多取材於尼國的史詩。
在加德滿都有一座四眼天神廟酖蘇瓦揚布納佛塔,在巴丹也同樣地有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四眼天神廟(建於十一世紀),那就是博納佛塔。博納佛塔與蘇瓦揚布納佛塔,外來觀光客常混淆不清,因為兩座佛塔的外型極為相似,且佛塔四面都繪有釋迦牟尼的佛眼,兩座佛塔同為白色球體狀的塔基,所不同的是在頂端十三層輪環上,蘇瓦揚布納佛塔的十三層輪環是圓的,而博納佛塔的十三層輪環是方形的,最大的差異就在此。博納佛塔是當今尼泊爾最大的佛塔,佛塔塔基的面積,相當於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巴丹的寺廟,不但眾多,而且很多寺廟的門窗、廊簷,都是雕樑畫棟,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充分表現出當年尼泊爾尼瓦人的藝術水準。
黃金打造的神祇雕像
帕德岡,也叫作巴克塔布,位於加德滿都東方十二公里處,帕德岡一如加德滿都和巴丹一樣,也有個杜爾巴廣場,在尼泊爾,杜爾巴就是代表王宮廣場的意思。帕德岡的杜爾巴廣場上最顯眼的,就是那支三層樓高有蓮花座的石柱子,這支直徑一‧五公尺的石柱子,高高地聳立在廣場中央,柱頭的蓮花座上,端坐著國王布帕辛佐瑪拉鍍金的銅像,國王雙手合十,面對著帕德岡舊王宮的黃金門,國王的背後尚有一支鐘形的保護傘撐在頭上。這位布帕辛佐瑪拉國王,據說當年娶了五十五個妻子。
帕德岡杜爾巴廣場上的這座黃金門,又稱太陽門,建於一七五三年,是尼泊爾最精美的藝術建築物,有人認為這座太陽門,可與義大利翡冷翠的受洗門媲美。帕德岡的黃金門,建於舊王宮的兩道圍牆中間,門楣上雕有摩訶維希納瓦神像,門樓的頂端還有三只鐘鼎與一對大象與兩隻獅子,這一切,都是用黃金雕飾成的,門框兩側的神祇雕像,也都是黃金打造的,也因此,黃金門二十四小時,都由尼泊爾的廓爾喀軍人在守護著。
在黃金門的左側,是屬於舊王宮的一幢紅磚牆、木門窗、木屋頂的兩層古老建築,這就是有名的「五十五窗」,牆壁上大小相間五十五個樣式相同的窗子,每個窗子的雕工都很精緻。五十五窗這幢建物當年是什麼人居住的,你只要想到布帕辛佐瑪拉國王當年曾擁有五十五個妻子,便得到答案了。
連接杜爾巴廣場的陶馬迪街,有一座尼亞塔波拉女神廟,是帕德岡眾寺廟中最高的一座寺廟,因而成為帕德岡的地標。尼亞塔波拉神廟,高三十公尺,建於一七○五年,為五層塔的建築,木造塔身,磚砌的五級台階底座,五層塔的簷邊,由底層向上,逐層縮減,遠遠看去,層疊分明,在均衡的等距比例中,展現出該寺廟建築上的美感,該寺廟的五級台階上,由第一級到第五級,分別有不同的石雕,第一級是馬拉王朝,可力拔山河的大力士,再上去(第二級)才是大象、獅子、神鷹等。
這亞塔波拉神廟,供奉的是希提拉克希米女神,這位女神以神秘著稱,一般人很難睹其風采,只有寺廟中的婆羅阿僧侶才能見到她的廬山真面目,而且也只限於夜間參拜時。至於這位女神何以如此神秘,則不得而知,只知這女神廟建於公元十七世紀,是尼泊爾最高的寺廟。尼泊爾雖然是個貧窮落後的小國,但卻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一年四季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