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三十七道品中,從一心三觀已分析「四念處」的法義;接著,說明初發心的修道者,初心觀法性理,如何行三十七道品,入四種三昧的菩薩位。
於大地中,能生出種子芽;有種子芽後,能生長根莖;有根莖後,枝葉茂盛,就能開花結果。在法性的佛法世界中,也是如此。四念處是種子,四正勤出芽,五根是根莖,五力是枝葉茂盛,七覺支是花開,八正道是結果實。所結的是無生法忍的果實,實至成佛的寶所,見佛性也。
對治顛倒之法,可依次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若前一項不能進入禪法的話,即再求次一項的禪法來修。以下,分別解說各項意義:
以精進心勤觀四念處,名「正勤」。可滅除二世惡、生二世善。
滅惡方面:自身本有見、思惑,名「已生惡」;以空觀觀之,令見思惑不生,名勤精進。而塵沙惑、無明惑,是「未生惡」;以假觀、中道觀觀之,令未生的塵沙惑、無明惑不生,名勤精進。竭盡心力,行四種三昧,遮除此「已生惡」及「未生惡」之二惡。
生善方面: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透過空觀可獲得,故說「涅槃道容易得」。道種智、一切種智,名「未生起的善」;此兩種分別智,不容易生起。空觀的智慧已生起,應勤加令它增長;中觀的智慧未生,也應該精勤令它開發。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並非隔閡的,獲得空觀的目的,只為生起道種智與一切種智的智慧。依此四正勤來修,亦能悟道,故說一心勤精進故,可獲得三種菩提 [注],不需其他法門。
(待續)
[注]
三菩提:
(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別,分為聲聞、緣覺、無上正等三種菩提。
(二)就佛之三身,分別為應化佛菩提、報佛菩提、法佛菩提三種:
(1)應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為道。
(2)報佛菩提,又作實智菩提、清淨菩提,此菩提以稱理之智慧為道。
(3)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實相菩提、無上菩提,此菩提以實相之理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