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 壽星與壽文化

劉漢杰 |2009.03.09
740觀看次
字級

●壽星分男女

壽星本為星名,《爾雅‧釋天》稱「壽星,角、亢也」,即天上的角、亢二星。發展到秦漢時,壽星已成司壽之仙。秦拼天下後,曾在長安附近的杜縣建壽星祠。《史記‧封禪書》中有「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史記》中所稱的「南極老人星」也即後世的壽星———南極仙翁。在民間,也有附會老子為壽星者,稱其先天地而生,歷三皇五帝至子周,長生不死,因稱「老壽星」。另外,民間尚有信彭祖、麻姑為壽星者。

舊時為老人祝壽,有男女之別,男懸南極仙翁像,女則懸張麻姑獻壽圖。民間一說麻姑成為壽星是與王母娘娘壽誕有關。傳說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誕辰日,斯時舉辦蟠桃大會,各路神仙齊來祝壽,麻姑以靈芝所釀壽酒獻給王母,由此被王母封為女壽仙。

●五十歲稱做壽

做壽,也稱「祝壽」,指為老年人舉辦的慶祝壽辰活動,流行於全國大部分漢族地區。《詩經‧豳風‧七月》云:「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可見「做壽」之俗由來已久。

中國古代按年齡分為四壽,即三十六歲為本歲,六十歲為下壽,八十歲為中壽,百歲為上壽。民間做壽一般從五十歲開始(五十歲以前稱過生日),此後以六十壽誕與八十壽誕最為隆重。

 按傳統習慣,六十是天干地支的公倍數,生年與六十生日,正是同樣的年號,故稱此年為「本命年」,稱六十歲為「六十花甲子」,所以「花甲」也就成了六十的代稱。因舊時生存保障條件差,人活六十歲就算高壽了,故六十壽誕特別受重視。年屆八十進入耄耋之年,則更值慶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