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疆文物{5}】 絲路料理東西軍

旻樺 |2009.03.09
789觀看次
字級

「彩繪簸糧女泥俑」唐代 吐魯番阿斯塔那201號墓出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

吐魯番唐代居民的飲食文化十分豐富,從阿斯塔那唐墓中發掘出土的花式點心、餃子、餛飩、各種乾果可知,由於乾燥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食品歷經一千餘年,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成為研究新疆乃至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重要的實物資料。

 維吾爾人說「一日不可無饢」,可見饢是維吾爾人的主食。在新疆三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原始的饢出土,一個直徑十九‧五公分的圓形饢,出土時碎為十二塊,土黃色,已經脫水乾化。原料為小麥粉,是在饢坑中烤製而成的,中心薄、邊緣厚,中央戳有花紋,與現在新疆維吾爾族家庭所吃的饢完全一樣。

 另外,一個一千多年前的小饢,直徑只有三‧九公分,用白麵製成,表面有芝麻,已經和現在人們經常吃的「托喀西饢」沒有什麼區別。饢,在波斯語是「麵包」的意思,在中原地區還被稱為「胡餅」、「爐餅」。白居易詩:「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饢傳入中原以後深受青睞,後來又演變成大餅、燒餅、鍋盔、火燒。

 餅也是唐代吐魯番居民的重要食品,多種多樣,有蒸餅、湯餅、燒餅、髓餅、乳餅等。

唐墓出土的餃子,形狀如月牙,長約五公分、中寬一‧五公分,小麥麵皮;一九五九還出土了小麥麵皮的餛飩,形似耳朵,長三公分、寬一‧九公分。

唐代吐魯番地區也流行花式點心,要求色、香、味俱全,裝飾在絲綢和其他器物上的印度佛教紋飾寶相花,也出現在吐魯番的圓形月餅上。梅花式點心、菊花式點心、四棱式點心,四瓣花紋點心、八瓣花紋點心、葉形麵點、筒形麵卷等,都以小麥粉為原料。

除了麵食、肉食、蔬菜和點心之外,當地居民還吃瓜果和各種的乾果,如:乾梨、甜瓜皮、葡萄乾、核桃、柿子、李子、紅棗、杏核等,這些乾果歷經一千多年保存仍完好,鄯善縣洋海墓葬中,還出土了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葡萄藤。

吐魯番唐代居民的飲食文化十分豐富,是研究新疆古代農業經濟和園林藝史的重要實物。




「菊花型麵點」(圖{1}直徑7.3公分)、「麻花」(圖{2}長8.8公分),戰國,且末紮滾魯克73號墓出土。「六瓣梅花式點心」(圖{3}直徑6.1高1.2公分),唐代,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


【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展期:至三月十五日/展地:國立歷史博物館

資料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