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古代就有婦女節

王坤 |2009.03.05
515觀看次
字級

「三八」國際婦女節,源於一九○三年三月八日美國芝加哥婦女大罷工後的女權抬頭,一九七五年被聯合國確認。但這並不是外國人的創新,中國早在漢代就已有婦女節,且傳承了數千年。

漢代〈古詩十九首〉記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源於神話傳說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詩歌,讓織女的形象產生廣泛的影響。在中國歷史發祥地的黃河流域各省,民間便把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稱為「女節」或「乞巧節」。河南《宜陽縣誌》載:「七月七夕為女節,祀天孫以乞巧。」陝西《蒲城縣誌》又載:「七月七夕,嫁女避節。」

到了唐代,民間就有在「七夕」乞巧節這一天祭拜織女的習俗,主要是希望織女神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性們;而這一天她們則能走親訪友,交流織藝,連平時被禁錮在繡樓裡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遊覽井市、踏街串戶,古代許多男女青年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也由此產生。

宋、明兩代,「七夕」這天婦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子們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的記載。

在清代,「婦女節」又從「七夕」發展成端午的「女兒節」,這天不僅女子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時想都不敢想的遊藝、聚餐、休假等特權,連遠嫁的女子也可以在這幾天回娘家看望雙親,共享天倫。

而在少數民族中,古時的「婦女節」習俗更是多得數不勝數,如苗族姐妹節、怒族仙女節、侗族姑娘節、壯族婭拜節、藏族女兒節等,都是中華女性盡展美麗和聰明才智的時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