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額有限 癌患送禮拚上榜 衛署要求醫院 將新藥臨床試驗資訊上網公開
【本報台北訊】標靶藥物費用高,有些一個月藥費近二十萬元。為了省錢,不少病患及家屬透過網路交換訊息,參加新藥臨床試驗、免費用藥。不過,名額有限,遇到符合藥物適用標準的患者人數多,少部分患者只好走後門,送「禮盒」。衛生署呼籲想參加臨床試驗者,可至各大醫院網站查閱,避免此事發生。
一名癌症患者在罹癌後,開始打聽哪家醫院正在做標靶藥物的臨床試驗,最後找到北部某家醫院。就診時,主動向醫師提及想參加臨床試驗,醫師則表示,從症狀及期別來看,應該符合試驗標準,要病人回家等消息。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兩個星期,病患及家屬都相當心急,託人到處打聽,最後私下送了一盒好幾萬元的「禮盒」給醫師。沒多久,病患就接到新藥臨床試驗的通知書。
對此,衛生署藥政處表示,目前已要求各大醫院必須將新藥臨床試驗的相關資料,在網路上公開,透過資訊公開,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爭議,有這方面需求的民眾可以至各大醫院網站查閱。不過,藥政處無奈地說,有關新藥臨床試驗計畫的招募病人部分,屬於醫師及醫院的權責,不在衛生署職掌業務中。
「巴不得病人趕快來參加臨床試驗,怎可能還要收錢?」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認為,新藥臨床試驗規定太嚴格,醫師不太可能有動手腳的空間,但如果是臨床試驗用藥已通過許可,由藥廠提供一定數量的藥物給醫師,讓醫師自行運用,通常免費使用的時間較短,頂多就是一年。
不過,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王輝明提醒,新藥有效,但副作用也可能較高,反而影響病情,病患得考慮後果。
另外,參加新藥人體試驗的病患也不見得就能服用新藥,如果是計畫採用雙盲,連醫師也不清楚病人被分到實驗組或是對照組,病人有可能只是吃了安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