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發表,幕後工程由右至左分別為陳麗琦、呂鈺秀、顏綠芬、總策畫人陳郁秀、徐玫玲、溫秋菊等參與者一起合影。記者邱麗玥攝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我們或許能輕易道出貝多芬、莫札特、蕭邦等樂家生平事蹟和創作樂曲,相對於台灣本地的音樂家及創作曲目、演奏家、歌唱家、原住民祭典樂、漢族音樂在台灣的演變與開展,我們又了解多少?《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問世,記錄了台灣的歌與音符的動人故事,為這塊土地的音樂藝術,留存了豐碩完備的文化資產。
由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策畫,以台灣音樂文化為主體、詞目蒐羅豐富、圖文史料詳實的《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全書二百萬字,收錄五百四十二幅圖片、樂譜及附表,內容涵蓋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教育及創作、流行音樂等四大領域,為台灣四百多年來音樂發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美學觀點、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陳郁秀以五年時間,著手研究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包括教育與現代創作)、流行音樂四方面,爬梳出兩千多條的內文。她也感謝顏綠芬、溫秋菊、徐玫玲、呂鈺秀、陳麗琦等幾位教授組成研究小組,完成此巨大又繁瑣的音樂文化工程。
參與編輯的北藝大老師顏綠芬指出,以台灣思維為主體但更要有包容性,因此凡是對華人世界音樂發展影響至深都列入書內,包括「中華民國國旗歌」的作曲者黃自,及寫作抗戰、藝術歌曲聞名的「杜鵑花」作曲家黃友棣,來自日本的藤田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