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重生 伊拉克博物館再開放

 |2009.02.25
52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經過六年的整修、重整之後,伊拉克國立博物館終於再次對大眾開放,展出數千件珍貴文物,其中很多是從國外歸還的被搶掠文物。

聯合國稱大災難

二○○三年美軍攻入巴格達後,兵荒馬亂當中,國家博物館遭到數千名搶劫者洗劫和破壞,大量文物丟失。此外,南部摩蘇爾的博物館也受到蹂躪,藏有世上最古老可蘭經等古物的巴格達伊斯蘭圖書館被縱火焚燒。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稱此一損失為「大災難」。

美國雖保證尋回並修復遭劫的古物,但是三位白宮文化顧問宣布辭職,抗議攻占巴格達的美軍未阻止劫掠博物館的行逕。總統文化財產顧問委員會主席蘇利文指出:「悲劇不該發生。在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中,這是你理當規畫預防。」

文物僅1/4尋回

據信被劫的文物總數高達一萬五千多件,雖然國際間共同努力,防止這些文物被走私或者是買賣,但是只有其中的四分之一被找回。

各大博物館敦促美國嚴守伊拉克邊界,防止被劫的文物流往國外,也呼籲聯合國禁止相關的國際交易。

開放爭議多

珍品尚未登記

伊拉克向來被說成是文明的搖籃,整個國家就像是一個龐大的考古遺跡一樣。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建於二○年代,是該國最早建立、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十一大博物館。二○○三年七月,伊拉克國立博物館曾經象徵性地開放了一天,對外展示逃過一劫的文物。在那之後,博物館便一直關閉。

但重開博物館也引起爭議。數位知名的伊拉克考古專家、甚至文化部的政府官員都認為,現在重開未免太早了一點,因為許多珍品並未妥善登記,展示方式也嫌粗糙,要把博物館提高到現代化水平,還有很多事要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