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二十三日報導,花旗集團正與聯邦官員舉行協商,最後可能促成美國政府持有花旗集團高達百分之四十的股權。
消息人士表示,這項協商仍然可能無疾而終,而且銀行方面希望政府的股權能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這項計畫是由花旗主動向金管機構提出,歐巴馬政府尚未表明是否支持;這項行動將讓政府對花旗集團有更大的影響力。
這項談判反映花旗與其他美國大銀行,在當前危機中的處境已愈來愈艱危。花旗銀行股價上周跌到兩美元以下的十八年來新低,銀行主管如今深信,必須讓政府持有更大股權,才能阻止股價的下滑。
目前考慮中的方案,包括讓政府持有的大部分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美國政府去年紓困花旗時,取得相當於百分之七點八股權的花旗優先股,以交換對花旗的四百五十億美元資金挹注;政府並且對花旗的三千零一十億美元資產組合提供擔保。
這項措施不會增加納稅人的支出,但花旗股東的股權會遭到稀釋。政府提高持股權可能引發更多揣測,認定其他銀行都會列隊請求和政府商訂類似的協議。美國銀行二十二日才表示,並未與政府商議增加持股權的事宜。
華爾街股市二十日才因傳聞花旗、美國銀行兩大龍頭可能被「國有化」,股市市值一天刷掉千億美元,可見國有化「殺傷力」之大;對華爾街或美國大街來說,銀行私營天經地義,花旗、美銀猶如美式資本主義象徵,怎能讓「社會主義」黑手染指?
但在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狂襲下,「銀行國有化」似乎不是美國人心裡能不能接受的問題,而是實質上必須採取的「必要之惡」。
各國對國有化的問題,並沒有一致的認定標準。英國政府目前已經擁有Lloyds銀行集團的百分之四十三股權,上周更把持有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股權,從百分之五十八拉高到百分之七十。這兩家銀行如今都被列為「公共事業機構」,有高達一點五兆英鎊的負債被轉列入政府的資負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