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維持,不要只想到運動!如果忽略「吃」這件事,只會更不健康!更累!
說到「吃」,以往中式用餐的方式都是先吃飯菜、後喝湯,如此腸胃道分泌的消化液便被稀釋,消化自然受干擾。所以建議仿西式吃法—先喝湯再吃飯菜,且在吃飯後二到三小時,最多只喝少量水潤喉即可,至於生菜、水果也建議飯前吃,因飯後吃,所含之營養素如酵素可能遭破壞。
咀嚼最大的功用便是切割食物成細小粒子。食物顆粒愈小愈利於後續的消化,且經由小腸吸收利用的比率愈高。否則殘餘愈多的未消化物,在大腸中經細菌分解,將產生更多的含氮(硫)廢氣,經由門靜脈系統吸收至肝臟,將造成肝臟負擔。
花較長時間咀嚼易使人有食飽的感覺而不至吃下過量食物,但細嚼只要達到乳糜狀即可。且吃飯時要保持愉快輕鬆的心情,因為憂慮、緊張會使胃腸蠕動變慢,易造成胃脹、胃悶的感覺。
我們所吃食物主要營養為澱粉、脂肪及蛋白質三大類,再加上其它礦物質、維生素、纖維質、微量元素等。
在澱粉的攝取上,主要為五穀雜糧、蔬菜、根莖類。當吃下含澱粉類的食物,經消化吸收轉化葡萄糖,體內胰島素之分泌隨即增加,使葡萄糖被利用為熱量之供給及脂肪之合成並儲存。不同的含澱粉食物在攝取後的一定時間內,有不同的血糖升高效應,我們稱之為「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當然也愈易刺激較多的胰島素,不利於肥胖者之減重。愈精製之穀類其升糖指數愈高,如一般白米較糙米高,白麵較全麥高。未精製化之食物通常有較多之維生素、酵素、礦物質等,且與同份量之精製食物相比,熱量較低(一碗白米較一碗糙米熱量高)。
在脂肪攝取上,建議少吃油炸、油煎之食物,以免對心血管、免疫系統及荷爾蒙有所影響。如果一定要油炸(煎)食物,則建議選用高熔、沸點的油,例如苦茶油、椰子油、棕櫚油等。
為了均衡營養,千萬不能少了油脂的攝取,因為油脂有較高之熱量供給效率,並且皮膚、腦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及心血管系統都需要好的油脂供應。
蛋白質之攝取提供身體所需的胺基酸,用以合成各式蛋白質,如消化酵素、荷爾蒙、免疫球蛋白等,含蛋白質之食物除了肉、魚、蛋、奶、豆等,各式穀類也有。為了充分獲得各種胺基酸,「不偏食」是絕對原則。如果是素食者,穀類與豆類合著吃,是較完備的吃法。
要注意的是,含蛋白質食物的烹調盡量不要油炸(煎)或火烤!以免蛋白質變質,連同所含油脂也受破壞。
(作者為衛生署竹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馬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