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桓茂倫云:「褚季野皮裡陽秋。」謂其裁中也。
──〈賞譽第八〉
讀懂名句
桓茂倫說:「褚季野是皮裡陽秋。」意思是說,他口無臧否而內心有褒貶裁定。
名字故事
魏晉時期是政治、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政權不斷更迭,權臣纂亂不斷。當時社會上的名士賢人,想要苟全性命,無不佯狂裝瘋,或者放逐山水;仍留在官者,則是謹言慎行,深恐一個不小心,說錯話做錯事,與當權者的意見不同,而遭來殺身之禍。
褚季野是東晉時的名士,曾經擔任東晉政權的征北大將軍,趁著北趙內亂時,率著晉軍北伐,後來卻失敗而回。
當時他的女兒是晉康帝司馬岳的皇后,貴為晉朝皇帝的國丈,權臣想要拉隴他入朝共同主持朝政。但是他因為自己是外戚的身分,為了避嫌,寧願請求外放,遠離權力中心。
足見他是個謹慎小心的聰明人,了解自己若是牽涉朝廷中拉黨結派,只會糾葛牽扯不清。
從他的立身行事,就不難看出,他皮裡陽秋式的處世方式,固然是他的個性,卻也是當時知識分子面對惡劣政治環境之下,避免忤逆當道者而行的明哲保身之道。
新說名句
「皮裡陽秋」,是說表面上不做評論,而內心卻自有一把尺,仍暗藏一套判斷的標準,不彰顯自己的意見,怕自己的立場外顯,而遭到有心者的利用。
道家的始祖老子也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是說國家有最厲害的武器,不可以顯露給人知道,顯露則被敵人知其底細,必敢來侵犯。皮裡陽秋的處世方式正符合了老子的處世精神。
中國傳統的社會,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立身行事的指導原則,儒家的思想教人「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的「誠」,表現於外在的日常行為,而「禮由外作,仁由內生」,講究的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如一。因此,對於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則給予負面的道德上的評價。
「皮裡陽秋」與「口是心非」,雖然都有內外不一的意思,但意義上並不相同。「皮裡陽秋」在強調個人的內心自有判斷的準則,而「口是心非」則在強調表裡的不一致。不過,「皮裡陽秋」,掩藏了個人內心的想法,有違儒家教人「誠於中,而形於外」的行為準則。這個成語,後來用以說人心機詭詐,而不動聲色,與權謀、陰險畫上了等號。
註:皮裡陽秋:原是對人對事,心中已有的評論,但不說出來。陽秋即春秋,因簡文帝司馬昱之母鄭太后名阿春,故晉人避諱,改春為陽。孔子修《春秋》義含褒貶,所以這裡用春秋以示批評(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