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復活節島
【世界遺產編號175】
1995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復活節島( Easter Island ),依當地的波里尼西亞語原稱為拉帕努伊(Rapa Nui),因於一七二二年的復活節,被荷蘭海軍在東南太平洋上發現而重新命
名。
復活節島位於大溪地以東四千公里,智利以西三千八百公里外的太平洋上,從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搭機前往須要六個小時飛行時間,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二○七五公里距離,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素有「世界之臍」(Te Pito O Te Henua)的稱號。島的形狀呈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面積約一百多平方公里。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於一九九五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原因是島上散布著近千尊大小石像,兩百多個擺放石像的基座,四千多顆雕有「鳥人」圖騰的石塊,和數座採石場,場內還有一些具初步模樣的石像。
這些被稱為「莫艾(Moai)」的神秘石像最早建於四世紀,高度六至二十公尺,重約三十至八十公噸;其中最大的一尊,高二十四公尺,重達三百五十公噸;石像大都是長臉、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稜角分明,有些還安上了眼珠、戴著帽子(另有一說是髮髻)。其中以阿胡達海(Ahu Tahai)、阿胡亞基維(Ahu Akivi)、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阿胡通佳里奇(Ahu Tongariki)和安納根納灣(Anakena Bay)的石像群最具規模。
在當時僅使用最原始的石器,能雕刻出這般規模的石像,令人稱奇;更不可思議的是,當時的人們還將「莫艾」從火山口高地搬移到數公里遠的海邊,再推上幾公尺高的石造平台。這麼浩大艱難的工程,包括雕琢、搬遷、豎立擺置,都須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和施工技術,就算以現代人的條件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在這孤絕貧瘠的小島上,當時的人們辦到了;至於是如何辦到的,至今依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