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7}外境與內心

文/本覺 圖/李鎬信 |2009.02.19
777觀看次
字級



心無貪欲,也沒有瞋恚,同時超越善與惡,並且精進修行的覺者,毫無恐懼。」《法句經》



《法句經》第三十九偈頌原文提到兩個詞,一個叫做安阿發樹答(anavassuta),又稱為「無煩惱心的狀態」,另一個叫做安安發哈答(ananvhata),意指「沒有動搖或混亂之精神狀態」,就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狀態,雖仍依賴外在的因緣條件,心卻不受動搖或變得混亂不堪的一種殊勝境界。

佛陀說此偈的因緣,起因於質多舍利弗的出家故事。質多舍利弗在森林裡迷失,恰巧來到佛陀的寺院,剛巧與托缽回來的比丘一起接受供養,由此覺得出家是一種平安豐饒的生活,而心生出家的念頭。但他出家後,才發現寺院的生活並不如他想像中的安逸。

所以他放棄修行,重回俗家過家庭生活。然而,他又發現,俗世生活雖有短暫的快樂,卻又繁雜艱辛,因此他再次回到寺院。可是仍無適應寺院,再次跑回家。這次回家,碰巧看到妻子睡覺時,口水直流的模樣,讓他感到反感。此時他才真正拋棄煩惱,決定出家精進修行,超越一切執著,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弟子中的五百比丘們接受佛陀的教法後,找了一處森林修行。看管森林的樹神,覺得和修行者住在一起不便,為了趕走五百比丘離開森林,每晚都以窮兇極惡的形象出沒;比丘們想以修行力克服,卻不得法,因此拜見佛陀,說明困境。

佛陀開示說,對於惡鬼,如無法擁有慈悲心,外在的恐怖愈嚇人,心愈不安。

聽了佛陀的話後,比丘們終於袪除內心的恐懼,以慈悲心對待惡鬼。此時,森林中的鬼神知道已無法戰勝比丘,而回復和顏悅色的模樣,並成為擁護比丘的善神。

佛陀的弟子提沙長老,精進修行,好景不常,一天身體開始腐爛,臭味四溢,被眾人遺棄。佛陀前往探望提沙,並為他擦洗。在佛陀照顧下的提沙,獲得信心與平安,最後安詳進入涅槃。

佛陀告誡我們,肉身皆虛妄,有如易碎的瓦器一樣,不要為自己的長相懊惱,反而應努力充實內心世界,鍛練一顆正直、柔軟的慈悲心。唯有以慈悲心面對一切,遠離恐懼,才能活得超脫自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