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住民學童小嫻(左)很活潑,不管在那裡,一看到至善社福基金會的周坤達,就會「索取」抱抱,今年最大的希望是照顧年老的阿婆尤穆和永遠待在中心念書。記者李祖翔攝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新竹縣尖石鄉山區部落的原住民孩童發展遲滯比例達三成,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此設立幼兒照顧中心,提供學齡前教育和就業機會,現在部落裡的大人和小孩都建立起自信心,但在捐款人數流失時期,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舉辦「陪原鄉孩童長大計畫」,洪智杰說:「我計畫要做到山裡沒有需要教育的小孩為止。」
洪智杰表示:「過去社會對原住民教育僅重視智能,忽略學齡前情緒和國中在價值觀上的教導。」其次是失業人口增加,城市就業的原住民返回部落,卻因教育水準不高,不僅增加支出,也無法教育下一代。
提到部落教育推動的辛苦,洪智杰心情沉重,他不甘心地說,部落孩童發展遲滯的情況日趨嚴重,光是新竹尖石鄉以泰雅族為主的「養老」、「泰崗」兩所幼兒園的二十八位幼兒,就有十名是發展遲緩、被老師放棄的,勉強混到畢業,到國中仍不會寫字。交通方面也不方便,使師資不能進駐部落。
巴士一天的來回,油錢高達五百元,義工進出部落要七小時,服務卻只有一小時,實在划不來。設置幼兒照顧中心後能夠暫時紓困,除了有治療師輔導原生,還結合在地互相照顧的文化,提高失業婦女二度就業機會,訓練她們學習幼保知識,進而讓孩童有地方去,不用老在街上閒晃,其他部落已認同成果,表示也要建立幼兒照顧中心。洪智杰希望能募到三百位善心人士每月六百元的贊助。
偏遠部落的教育問題多而雜,一位單親又失業的媽媽阿代堅持讓五歲的小嫻念書,只因為小嫻「願意學」,「我喜歡上數學課!」今年才五歲的小嫻講了一句讓社工吃驚的話,社工不解地問:「那有數學課啊?」但是原民老師比另卻能迅速了解她的意思說:「她喜歡用母語讀數字,說的應該是那個。」
洪智杰認為,只有自己家鄉出來的老師能事半功倍地了解原民小孩,即使偏遠部落教育發展的未來堪慮,但還是「計畫要做到山裡沒有需要教育的小孩為止。」
認養專線(○二)二三五六○一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