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藝、藝絕--從梅蘭芳看藝術之途

弗瑞 |2009.02.10
621觀看次
字級

乍觀梅蘭芳晚年演出,驚覺,真是藝術。以「玉堂春」之「蘇三起解」一折為例,梅氏一吟「蘇三離了洪桐縣……」,真可感覺,舞台上那人,非青衣,而是蘇三本人。

梅氏晚年演出可謂爐火純青,這出神入化導因於「耄」。由於髮白,聲音稍啞、動作稍緩、眼神不銳。

梅氏晚年的聲腔落於中音微高之域,不再是年輕時的高音微低。中音微高,聽在耳裡,舒服。年輕青衣無法擁有梅氏藝腔。青春之嗓必然高昂,低不下來。腔調高了,聞著耳澀,心裡築起防禦,致視演出者為「演員」,是某人演著某戲。中音微高則使人耳順,心舒坦了,毫無防備,觀賞舞台便能全心融入,隨著蘇三喜怒哀樂。

老耄梅氏,粉妝上台,體力不再,神情迷茫,動作緩緩。這慢條斯理會讓觀眾感覺溫暖。年輕青衣,一上台,氣勢萬千,眼睜、手舉,眼鋒利、手強勁,觀在眸裡,滋味太強,心理便起了防衛,視之為「演出」。梅氏的眼神矇矇、手腳慢慢,令人卸了心牆,得以靜心觀賞,融會其中。

這本事,真是藝術之絕。

年輕演出者亦因地位不爵,唱時擔心拖拍,且與樂團的默契不深,無法兩相比備,故聲聲斷斷,清楚晰透。年邁青衣唱來可不同。其一,地位高,是斯領樂,不是樂引斯。第二,其與樂師合作三、五十年,你懂我、我熟你,我慢了,你補,你快了,我填,契合度高,令人不查其陋。

完美演出靠的不是功力,而是長年累月的經驗。這經驗,也是藝術之絕。

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可以是創作天才、表演天才,但不會成就絕美藝術。不老,不在藝術之途走耗一生,得不了絕藝。

藝術工作者費了二十年心力,易在「膚淺」二字評論當中被全盤否定。再耗十年,又被一句「無法完全表達人生」否決。又過十年,則獲得「與時代脫勾」的評價。至此已過四十年,仍非絕藝。粗算,斯人也六十歲。六十,在教育界已是名譽教授,在體育界是大師,在金融界是富翁,在藝術界只是學徒。

藝評家與藝術工作者曰之,年邁,嘗盡人生一切,才能創造、演出絕藝。這是當然。藝術從業者自年少投身其中,鑽研一藝五十年,也該熟悉,也該光彩。

為了「絕藝」,藝術工作者可是嘗盡絕困。

走過藝之絕,方見絕之藝。藝術這一行當,難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